感悟《阴符经》(6)

阴符经 kai 暂无评论

  其三,“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阴阳互根之理,代表着万物转化的内在法则,这与《道德经》“有无相生”的命题同出一源。从这一视角看,世间万物皆存在于普遍矛盾之中,并且于这种矛盾中相互转化。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静极生动,动极生静。无中生有,由有还无。阴阳即是有无,即是生死,其向对应关系转化乃是必然趋势。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张果曰:“生者,人之所爱厚,于身大过,则道丧而死自来矣。死者,人之所恶,于事至明,则道在而生自图矣。”石和阳曰:“生死之来也,互相连环焉。”老子认为,世间万物虽然有向着相应方向转化之必然,但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所谓“为无为”,就是在能够认知转化去向的前提下,把所要转化的方面纳入自身之中,通过“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的“圣人抱一”之式,使事物本身在“守中”过程中“绵绵若存”而“根深蒂固”,此正是道家生命文化的大智慧所在。依据易理,阴阳互根之生成系统,使万物生生化化以至无穷,从“易有太极”,到生出两仪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并非表达了生化系统的完结。之所以六十四卦排列于后的是“既济”“未济”两卦,就是要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虽然会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又是另一个新事物的开始,正如《序卦》所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阴符经》的本体观,实可称之为“气一元论”,即道之本体生元始太一之气(又称太乙),是为物。而太一含真,是为心。心物即神气、即性命、即阴阳,皆为一气之自然属性。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为和,故《阴符经》的本体观,实为心物一元,阴阳互根,神气一体。

  三、《阴符经》的人天观

  基于“自然之道”的本体观与“天人合一”的生命视角,《阴符经》精确地表述了人与天的内在关联:自然之道生化天地万物,同时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天地万物作为本体之道所表现出的形形色色的现象,其运行变化皆由一气(元气)所宰。天地,不过一气之阴阳运化而已,所谓天人合一,实为人之行事与一气运行法则合一。

  1、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阴符经》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为三篇总纲,直言“尽矣”,可见其通篇所论,尽在“天道”之于“人道”的定位,以及“人道”契合“天道”的玄机。

  这里所说的“天道”,不同于作为宇宙本体的“自然之道”。本体之道曰无极,以虚无为体,乃无名无相恒常不变之道。道生一,曰太极,即先天混元一气,一气化阴阳而有天地,故“天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之所以言“天道”而不言“天地之道”,是由于“天道”即“乾道”,《易经》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而“地道”即“坤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元之气是万物初始化生的原动力,这种动力贯彻于整个天地运行之中,故乾道为非常变化之道,统摄天地自强不息,同时得坤道之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而生生不息。

  之所以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其根本原因,在于人身小天地阴阳之“数”,皆源自天地虚空阴阳之“定”,此正是“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天地间万千小阴阳盈虚转化,生命过程吉凶咎吝,都逃不开天地阴阳这一大法度。若对此大法度不观不执,则如人生在世对道德法纪不知不识,其盲动妄为必致祸乱。世间生活如此,修真之人返本还元更是如此。天道不可违,是天地阴阳法则不可违。人的作为,其要在于“为无为”。由“观”而认知阴阳法则、把握阴阳转化之机,是谓“为”,而这个“为”,是为了“执天之行”之“无为”,即效法坤道以顺承乾道,自然“元亨利牝马之贞”,此即“阴符”之旨。

  道之本源,其性自然而然。这种自性,因生天生地生万物而内化于天地万物之中,并规范天地万物按其自性要求自然生存、自然发展。于人生而言,合天道才诸事和谐顺利;于修真而言,要知天地定位不可相易,尤要明其“自性乾坤”之道,使生生之德、生生之机与天地相和。丹经云:“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时”。概言之:天之道,即阴阳之道、性命之道。能知天道玄机而性命契合,夺造化之权以长生久视,最要处,就在于能“观”、能“执”。

  如何“观”?如何“执”?

  “观”之一法,始自伏羲氏之仰观俯观,近取远取,由观阴阳动静之象而演卦爻彖象之理,此属于“外观”而得象。“至于内解之于心,内观之于神,远超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大无不包,小无或遗,卦无定象,爻无定位,事无定时,心无定用,无方之方,无体之体”(萧天石语),则属于“内观”之法。伏羲氏谓之为“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老子概之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此法“观天之道”,主要是内观自身小天地,参同感通,心知神会,回光返照,不隐不瞒。不是观之以目,而要观之以心。此间功夫,全在一个“照”字,即“以道心照天心”,是谓“以心观心”,须无为合神,方可体悟“观天”妙旨。

  所谓“执”,是继“观”所把握之“天机”(阳升之机),性命契合,阳动阴顺,得机执机,抱元守一,进而执机忘机,“坐进此道”。总之,是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心物合一,愈久愈力,无过亦无不及,始终如一。故“执天之行”不是执之以手,而要执之以“机”。

  观天之道,无为之功,讲求顿悟,所以了性;执天之行,有为之学,实属渐修,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此“观”、“执”二字,尽言修真大道,其它皆是旁门曲径,乃至邪说,个中机要,事关性命。张果曰:“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

  2、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阴符经》不仅教人“观天”、“执天”,还明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此说义旨深远弘大,至今通达者甚稀。

  简要地说,人得天地之性以为性,故人有天性方为人。又由于人以心之所发为枢机,就又有了心机。人心只有合于天性,才有生机。“天以气为威,人以德为机”,心机与天威相符,“天人合发”,方可“万化定基”,此无为而无不为者,是谓“玄德”。

  《易经》教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性”,就是明本来天性,知性以知天。蒙敝本来天性的,是人心。人心因有欲望的牵动而机变无常,机变无常必有悖于天性。所以,“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要“为道日损”,去除人心的污染以回归先天本性,如此方为真正意义的生命修炼。

  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所以要“观天”“执天”,要守中归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以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一丝一毫后天凡杂之气存於方寸之内。人体小宇宙,天地大生命。人天同根同源,天性就是人的生心之处,人类的进化和修炼的状态,也代表了宇宙的进化和修炼层次,所以古人将天地人并称为“三才”,由此产生了以自身小天地参同宇宙大生命的智慧。生命智慧的升华,最忌以人心之机搅动天性之清静,所以要以天性定人心。定人心不可强为,须持一个“忘”字诀,即“浑人我、同天地”。人类生命不是单独的个性,而是有着与天地“同一性”的存在过程,所以才说“天性,人也”,这种有着天地人三才整体意识的修炼途径,就是通过去识、去智、去妄而化“心机”的过程,自觉进入浑照 、浑化、浑忘的“天性”状态。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感悟《阴符经》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