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阴符经》

阴符经 kai 暂无评论

353013bcdf86fa3e10aa71fdfb71b46a.jpg

  一、关于《阴符经》

  《阴符经》(又称《轩辕黄帝阴符经》),在道家思想中具有极高的“祖经”地位,虽然全文只400多字(最初传本300字),却与《道德经》并重,构成了“黄老”学说的理论基石与修真指南。

  关于《阴符经》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受之于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也有认为是黄帝所著,后世皆口口相传。最初的文字记载,据说是唐代道士李荃在河南的嵩山少室虎口岩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但经多方考证,在李荃之前的《艺文类聚》中,便引有“阴符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的句子,以及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也录有《欧阳询帖》,末行题《黄帝阴符经》,即使李荃自己的《黄帝阴符经疏序》,也自言骊山下一老母亦知有《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句。所以在李筌前,至少在唐初便已有《阴符经》传出,只是传本极少,藏之甚秘而已。

  1、《阴符经》的传承

  1)黄帝之传承

  以《阴符经》在黄老学说中的地位来看,无论最初的作者是谁,其思想传承都与黄帝有着密切关联。

  一是,或直接受之于先贤:

  据《历代神仙通鉴》所载,黄帝战蚩尤后,曾问道于玄女(时尊天姥),得玄女点化,并“授阴符一卷于轩辕”;

  之后,黄帝又多次问道于广成子,得受《阴阳经》、《自然经》、《道成经》共七十卷。

  《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

  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黄帝阴符经序》(唐·张果)曰:“《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

  清代闵小艮《阴符经玄解正义》称:“先师太虚翁遗有泥丸李真人《三一音符》一书。其后跋有曰:阴符一经为崆峒授受之文,不得口传,无由心领”。此“崆峒授受”,即指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

  二是,或受先贤点化,将证悟心得著书:

  据史料及相关传说,黄帝因其一心向道并“功行天下”,曾多次得圣贤传授或点化,最终得以证悟大道。

  《历代神仙通鉴》说:黄帝问道泰壹,受《金录》之首篇,太上之灵符宝文,三才五芽之秘诀。帝问其大旨,泰壹曰:“守神却欲,吝气全身,审彼我,割嗜欲,然后真一存焉,三一守焉,便为真仙矣”。

  又,帝游华岳,默与西岳府君神明相通,谓诸臣曰:“余昔考推步之术于泰山稽,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讲气候于风后,穷历度于容成,究残阳缀金冶之事,毕该秘要,精研道真,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今吾将息驾玄圃,以返余真。可为吾将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藏于北之苗山;将泰壹所授诸秘,是皆易形变化之法,还藏于崆峒之岩,专事于一,不务多求也。”诸臣知帝有得,拜问道要。

  这两段内容,正与《阴符经》全文要旨相通。

  三是,或将受授悟道之心得口传,后人凭师传而笔录:

  清人刘一明在《阴符经注序》中说:“丹经子书,俱谓阴符经系黄帝所作,考之文字,始于黄帝,兴于唐虞夏商,或者黄帝撰作,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后世成真仙侣,笔之于书,流传世间,亦未可定”。

  道家有许多经书都传之于黄帝时期,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等。这些经书多与黄帝问道、悟道所得有关,有一些还是由黄帝亲自委托当时堪称帝师的大臣们主持编撰的,如前文黄帝所言之岐伯、雷公、风后、容成等,都是当时帝师重臣,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功不可没。

  黄帝,作为中华文明之圣祖,其“名”,已成为一种标志性符号或文化意象,故不必囿于一人,而其意,则主要在于“道统”之薪火相传。

  2)老子之传承

  老子,是中华文明史上,从伏羲至黄帝一脉道家学养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直接熏陶并影响到诸子百家,被后世视为“道”的化身,亦尊为 “太上”、“道祖”。

  老子作过周朝的守藏史,因其早期尚未发生诸候为僭越、称霸而破坏礼制规范的灭典现象,离秦始皇焚书更为遥远,所以老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系统完整地阅读自古藏之于秘的典籍。这也是后来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原由。

  老子对于《阴符经》的传承,从传说及历代师传来看,主要在其“西出”之后,并带有许多神秘色彩。据说,老子去西域途中,因机缘巧合,分别向不同之人传出《阴符经》、《道德经》、《清静经》等,这些人得道之后,又将真经回传。

  譬如《清静经》,东晋葛洪就说是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演说:“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

  明代吕坤在《阴符经注》中说:“《阴符经》天载之玄秘,三教之心传也。《易传》、《道德》、《清静》三经皆从此出”。

  清代闵小艮亦称其先师太虚翁有言:“夫阴符正宗,太上传之西域。达摩东来复传中国”。

  萧天石先生在其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三集之十《重刊黄庭外景阴符经合注例言》中坦言:相传《阴符经》“为黄帝轩辕氏所传,又谓崆峒广成子之言。世间亦疑为后人假托,莫衷一是,难为定案,细察之其为先秦以前书,乃太上之金言,则无可置疑也。”

  老子对《阴符经》的传承,不限于《阴符经》之文字,而是重在“羲黄”文化的血脉延续,以至于集成并完善了作为中华生命文化道宗的“黄老思想”。

  纵观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处处与《阴符经》圣义相通,全括易道与阴符之精华:

  ——立论。《阴符经》以“阴符”立论,主阴法坤,含“归藏易”之微旨,阐“阴符则内合天机,外合人事”之至理;《道德经》以“无为”立论,行“负阴抱阳”、“知雄守雌”之不言之教,演“复归无极”、“无为而无不为”之神髓,二者同为黄老文脉之绝学精义。

  ——天道。《阴符经》教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重在“天人合发,万化定基”;《道德经》教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既知其子,复守其母”,重在“虚极静笃”、“知常曰明”。二者同寓观天玄机,观心要妙,同为“圣人抱一”之至道。

  ——自然。《阴符经》讲自然:“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直言“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道德经》讲自然:“太上不知有之”,“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此谓“天生”。“强梁者不得其死”,“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此谓天杀。教人“功成身退”,“归根复命”,“上善若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亦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主张“忘言守中”,“清静为天下正”。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感悟《阴符经》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