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阴符经》视阴阳为天地万物的本元与生成动力,曰“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天地万物之生生灭灭,不过是“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道德经》则进一步揭示“有无”、“动静”、“刚柔”、“强弱”等相反相成的阴阳演化现象皆是“同出而异名”,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直指“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黄老之道讲“长生久视”,最重“深根固蒂”,而《阴符经》与《道德经》关于阴阳的论述,恰恰表明了生命之根蒂与动力所在,此不可不明。
3)历代之传承
说到《阴符经》的传承,首先离不开历代学者的注疏之功。
历史上《阴符经》注疏本不下百余种,仅存于明《正统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种,而宋《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则有三十九种,其传本也日渐增多,如:
——唐人李筌《黄帝阴符经疏》传本,“演道章上一百五言”,“演法章中九十二言”,“演术章下一百三言”,共三百字,而现存李氏传本却是四百余字。经考证推断,现文本“我以时物文理哲”之后的经文可能是后人增补的,李筌所注疏的《阴符经》应为三百字,这与北宋张伯端《悟真篇》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之说相符。
——唐人张果《黄帝阴符经注》传本,除其中个别字句有所不同外,在“我以时物文理哲”后增补了一百一十六字。
——宋人夏元鼎《黄帝阴符经讲义》传本,多处文字与现通行文本有差异。
——宋人朱熹《黄帝阴符经注解》传本,与现通行文本比较,有个别字句略有改动。
此外,其他一些注疏者所传文本,亦多有修改或增补,因传本较多,所以相互间差异也不少。
在学者注疏,使文本得以传世的基础上,若论及《阴符经》大道至理在历代传承者之间口传实证的功绩,就不得不提到两部丹经:一是《太上老君内丹经》,作者及成书年代尚无考证。一是《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作者就是写了《黄帝阴符经注》的张果。
《太上老君内丹经》,收于《道藏·洞神部》,开篇即借老君之口曰:“夫学长生久视,不死之道……道则有三……术亦有三: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国安民,下有强兵战胜。若得其一,万事毕矣”。此上中下三术,正是《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三篇主旨之传承与转化。
就其传承而言,《内丹经》将《阴符经》中幽隐未现、精妙难解的天道玄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出来,并有极强的系统性。这一功绩,为后人留下了充分的转化余地,如全真派的北宗、南宗等,就直接继承了还丹金液、神水华池、姹女婴儿、铅汞龙虎等概念体系,并在后世实践中做出了相应发展。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也是收于《道藏·洞神部》,该经在“三一机要”章中同样清楚地表明:“夫三一机要者,三成一气也。上有神仙抱一,炼神之道;中有富国安民,炼气之法;下有强兵战胜,炼精之术。道分三成,不离一气。一气者,天也”。此说更进一步地被后世内丹修炼者转化成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上中下三关仙术。
该经以“九要”应“大丹九转”,“道分九篇,法显九门,九门合理,篇篇归根”,相比《内丹经》繁复深奥、隐晦难懂,《心印妙经》则明白通畅,深入浅出。两经虽然理法相通,但同中有异,《内丹经》不经师解,难以入门。而《心印妙经》,若大处着眼,九篇反复综合参研,则会使更多人有更多收益。
黄老思想的传承,因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以“隐传”为主,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极少立文字,能立成文字的,一定是经典要诀,而经典之紧要处,往往又在文字之外。师传要义的把握,全凭对大道玄旨的融会贯通及文化血脉的自然流淌。这种传承,一要实证说话,二须不得曲解经典圣义。
隐学不同于显学。这里面的历史因素,不仅是因为“焚书”。纵观历史,哪个时期没有文字狱?试想,当年秦始皇若知黄石公传书给张良,会是什么结果?再者,大道绝学,如范蠡、张良等有德且知“功成身退”之士可得而传之,若如文种、庞涓、抑或李斯等辈,传之又有何益?
大道传承贵在“相通”,贵在懂得“内合天机,外合人事”之妙旨,更要珍视文化血脉绵绵滋养。文化不是无根之水,且文化亦不等同于文字。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往往限制其内在生命信息的精确传递。限于文字,即失其真、失其信。
有真才有诚,诚之所感,信在其中矣。
2、《阴符经》的内容
对《阴符经》内容的认识,千百年来,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认为它是道家修养之宗的,有认为它是纵横家权谋之祖的,有认为它是兵家克敌制胜之道的,甚至有认为它是专谈奇门数术的,等等。
然就黄老思想的历史源流来看,《阴符经》的全部要义,尽在“阴符”二字之中。准确解读“阴符”二字,是相应感悟《阴符经》神髓的前提。
一般理解:“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唐·李荃);“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谓之阴符”(宋·任照一);“阴符经即神明暗运,默契造化之道”(清·刘一明);“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清·杨文会)。依此认识,《阴符经》即是教人“依天地自然运行之道,法阴阳消长变化之理,辨五行生克制化之机”,以此“修炼、治国、统军、御将的道、法、术”的总纲。若果如此,其经的要害处,当是“暗合”两个字。或者说,《阴符经》就是教人如何使人道“暗合”于天道的机要妙理,提醒人们谨防“天有五贼”在暗处盗夺人的生计。既然天道运行之机难以把握,那么“暗合”的功夫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从字义还是从通篇内容上来说,将“阴符”作“暗合”解,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正因为有“暗合”的理解,才衍生出各种见仁见智的认知。
然而,若能进一步将黄老思想的另外两部基石理论《易经》、《道德经》通而参之,则不难发现,黄老之学,实为性命之学、长生久视之道。此道一以贯之,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或曰“得一万事毕”。此“抱一”、“得一”,于伏羲而言,是谓“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于广成子而言,是谓“天地有官,阴阳有藏”;于黄帝而言,是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于老子而言,是谓“知雄守雌,归根复命”。纵观诸圣所传妙旨,皆不离阴阳、性命、玄真,千说万说,尽要归“一”。丹经有云:“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人者,天之性,天者,人之命,由性入命者,人也,由命入性者,道也”。
依此道而解“阴符”:
阴者,性也、内也、玄也、月也(太阴)、静也、母也、坤也。
符者,命也、外也、真也、契也、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