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99)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在不能全然揭开未来面纱的世界上安身立命,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在事物逐渐变化的过程中随时修正预先的计划,文中称之为“动而辄随”,这四个字极为传神,但是要知道,这种“辄随”是建立在对已知情况最不掺杂主观偏见的情况下做出的。该应对紧紧把握了现实世界的“端末未见,人莫能知”的特征。在天人应对的关系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动适应性,可谓是一语道出了天人之学的精髓,也揭示了心学为何被如此众多粉丝所追捧的价值所在。

  该思维方法是建立在把现实世界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并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主动承认了人这一主体在天地万物之间的柔弱与渺小。但是在承认这一前提的同时,也逗透出人的如水般的智慧应对价值(其实也就是你那颗晶莹剔透的心所发出的价值)。天地万物神妙莫测,瞬息之间事变万端,在这种境况下,人没有甘于随波逐流的被动命运,而是要紧握“因敌转化”这个科学适宜的四字真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积极适应,主动应对,以完成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功德!

  049

  【原文】

  唐诩①问 :“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 ’,只是志到熟处 。”

  ①唐诩,江西新淦人,生平不详。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就是要为善去恶吗?”

  阳明回答:“心中存有善念时,就是天理,这个意念是善的话,还用得着(刻意)去思什么善呢?这个意念不是恶的,还用得着(刻意)去除什么恶呢?这个意念就像树木的根芽,立志的人只是常常持守这个善念而已。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是立志到(骨髓中形成一种动物式本能反应的)熟处而已。”

  【解析】

  上述译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自己加的,我觉得只有加上这些字才能更贴切的翻译出阳明原话的韵味。这段的关键字是“立志”和“善念”……

  喜欢万法归一的阳明在这里列了这样一个等式,善念存=天理(存)=立志,这个等式中,“存”和“立”可以认为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表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那么按照数学中删除同类项的简化法,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等式,善念=天理=志,这个等式和简化前的等式在意思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善念、天理、志”这些东西都是脱离不了人心的,说到这些东西时,即使没有刻意提出要“存”,要“立”,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存”和“立”这些人的能动性已经自然而然的蕴含在其中了。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