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的哲学观点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这个基础上的,从阳明的名字名字中就可以很好的体现他的这种观点倾向,和“阳明”两个字相对立的两个字是“阴暗”,这就不得不说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观了。
阴阳的观点就是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相互对立且统一的两级,像太阳和月亮,男人和女人,白天和黑夜等,抽象一点的像大与小,强与弱,高与底,远与近等等。总之,类似的事物和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不胜枚举的。提一个看似弱智的问题,王守仁先生,为什么给自己讲学的地方取名叫做阳明洞,以至于后人称他为阳明先生,如果他将自己的讲学地方叫做阴暗洞,那么我们今天记住的将是一个叫“王阴暗”的人。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文章的问题,就像当年牛顿问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一样,简单的问题背后大有文章在。
这里我不想卷入那个万年也纠缠不清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人类文化上的终极辩论命题。事实上在我看来凡是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的人也都是那些吃饱没事儿闲得蛋疼的人,因为人性的善和恶就像天气有时会艳阳高照有时会疾风暴雨一样,这两种形态都是天气。所以抽象的谈人性善恶没有任何意义。
回到阳明的“人性本善”立论上来,在阳明看来,之所以认为人性本善,那是因为从生命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上来说,或者说从阴阳观点上说,凡是生的,活动的,阳光的这些都可以归为“阳”这一类。相反的,凡是死的,静止的,阴暗的,都归为“阴”这一类,人是动物之一种,为何叫“动物”而不叫“静物”呢?因为生命本身的特征就是生气勃勃,日新又新,生生不息的。这才是一切天理善念立志等等产生的根源,生命不要求积极向上,日新又新,和路边的碎石烂瓦又有何区别?所以,从生命本身的特征来说,讲求求善求上进才是王道,其他任何对生命本质的诠释只能流于旁道支流。因此,王守仁先生讲学的地方就必须叫阳明洞,多阳光,多积极向上啊,又是多么能代表生命本身在天地之间那种勇往直前的追求姿态啊!如果叫“阴暗洞”,那多颓废,多消极,多没有人生追求啊!
那么在阳明看来,人性中的恶又是怎么回事儿呢?阳明的回答看似很滑头,其实很天才,他认为人心被私欲遮蔽,良善之心被遮蔽了,才产生了恶。为什么说这个回答很天才,那是因为阳明是站在人性本善的立场上来谈的,而人性本善的立场,从前面所谈可以看出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的大中至正之道。
引用以前在农村盖新房子时喜欢立的一个牌位上写的两句话:“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来比喻。在中国古代神话世界中,所有的神都是姜子牙姜太公封的,他是所有神仙的总司令,玉皇大帝见了他,也要矮三分。那么这里可以说,在人性的“善”的面前,其他的都要矮其三分,就像有人死了,但是大家又忌讳说“死”字,会说“不在了”或者“过世了”等等,那么这里阳明说人的恶时,表述的方式就是“良善之心”被遮蔽了,这种说法的积极意义和“科学意义”在于,人在“恶”的状态下还能依稀看到“善”的影子,生命不管处于何种阴暗崎岖的境地,都能感受到云遮雾掩背后那一丝“良善之光”在向你招手,你的主观克制之力可以在瞬间引导良知重现,而不是在阴霾之中越陷越深。我之所以说“科学意义”,是因为阳明的这种说法从学术的逻辑上来讲也是完全成立没有任何问题的。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