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98)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既然天理是永远变易的,那就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面的结论“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阳明没有说是“因地制宜”或者是“因物制宜”,而是只说了“因时制宜”,如我们上面所说,“地”和“物”的转换其实是可以用“时易”来涵盖的,只说“因时制宜”,已经涵盖了“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

  “天理”是随时变动的,“规矩”当然也不可能预先立定了,所以,“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这里说的“后世儒者”就是一个泛称,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那些没有弄清楚儒学真义的半吊子学儒的人。

  谈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基本将这段的意思阐释明白了,可是我在另一本古书《太公兵法》中看过一段,和这段的旨趣异曲同工,如果放在这里谈,可以相映成趣,互相对照,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世间的基本道理其实是有限的。而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牛人往往会不谋而合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太公兵法》据说是姜太公姜子牙所写,但据“有关人士”考证,十有八九是一部后人假托的伪书,但伪书归伪书,只要言之有物,我们还是可以一看的。

  《太公兵法》原文: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治无疆,扶成天威,康正八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这段中开始说的“柔刚弱强”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时易”时所能采取的行动和态度,“而制其宜”四个字,是让人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人下菜。该柔就柔,该刚就刚,该弱就弱,该强就强,这不正是一个“无法预先立定一个规矩”的体现吗?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这几句,是描述外部世界形势的特征,事情的征兆没有显现之时,圣人也不知道后面该如何应对,天地之间的前途形势是上帝的秘密,不是人所能够预测到的。但是,时间的脚步会让开始晦涩不明的局面逐渐清晰,这就是“与物推移”的过程。

  此段中最精彩的见解在于“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现实世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客观存在(从马哲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古人说的“一日二日万几”大约包涵了这个意思,在很多情况下,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上,人对事物的应对不可能是在信息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做出的,这样看来,每时每刻人所做出的决定和选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在不完美的状况下企图做出完美的抉择,从上帝的眼中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人心如明镜般扎实的心学修为出发,是可能的。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