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97)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阳明先生没有看到甘地先生的事迹,但是,从他自己内心的天理出发,他要为后人立言,立一个标杆,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那样,在一个逐渐繁荣的小城镇上,人们从来没有遵照红绿灯的习惯,但是,还是有人在马路上立起了红绿灯。虽然刚开始人们依然无视红绿灯,交通依然很混乱,但是,那些闯红绿灯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个人的方便和实用,但是那个立红绿灯的人,看到的是大众的万世的方便和实用。

  048

  【原文】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①”。先生曰 :“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

  ①执中无权犹执一,语出《孟子。尽心上》,中,中道,不偏不倚,即中庸之道。权,变通。执一,偏执一端。

  【译文】

  陆澄就孟子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这句话请教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说:“‘中’就是天理,就是‘易’,随时变易,怎么能‘执’呢?必须因时制宜,很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就像后代的一些儒生,一定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没有漏洞,要立一个固定的格式,这正是所谓的‘执一’。“

  【解析】

  这段的中心点在于阳明提出了“天理”的一大特点,那就是“随时变易”,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熟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联系和发展的”,其中所谓的“发展的”用中国古人习惯的表述就是“变易不居”。中国古人没有刻意提出“联系的”这个说法,但是在表述“随时变易”这个观点时,其中也涵盖了“联系的”意思。

  这个该如何讲呢?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里,说“联系的”是从不同事物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角度谈的,说“发展的”是从同一事物在时间先后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角度谈的。那么,阳明的心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也就是说是以人为立足点立论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以人心为立足点立论的,考察人和人心,会发现人心的一个特征是具有瞬时性和唯一性,意思是,在同一个时刻,也就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人心只能是在一个“物”上,人永远无法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刻。

  尽管从世间事物具有同一时刻共同存在的特点而言,在同一时刻的事物是有其联系性在的,但是由于人心在物的特点具有同一时刻的唯一性,即使是在处理大体看似同一时间的不同事物,从微观的角度细看,人也是以一种有先有后的顺序在处理。而人是永远活在当下的,没有人可以活在过去过去和未来,哪怕是过去的一秒和未来的一秒也不行。这样一来,所谓的“事物间的联系”投射到人心,依然可以认为是“变易”,对于人心的体验来说,从一个物转移到另一个物,不是变易又是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