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8)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就上述而言,朱熹改的也很有道理啊,但个人认为,还是有瑕疵。“明明德”与“新民”是否在意义上过于接近了,“将正大光明的德行发扬”是否已经涵盖了“除旧图新”之意?光明之德来,旧暗之私自然去,还用得着再单独提出“新民”作为一纲了吗?

  我们再来看阳明坚持的“在亲民”,其中的“亲”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老百姓知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虽然没有单独提出“除旧布新”的“新”字,但是其中自然也涵盖了让人“迁旧从新,杨恶从善”之意。阳明坚持“在亲民”的旧本的说法,根据在于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没有对“新”字义的发挥,反而多有对于“亲”字义的发挥。阳明对于“亲民”和“明德”关系的理解是:“明德”是单独个体原本就具有的正大光明的德行,“明明德”就是就发扬个体的“明德”,那么“亲民”就是使天下的人们都能尽其所能的“明明德”,看似这两者一个在谈个人的修养,一个在谈“化民”之法,但其实谈的还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这个该怎么讲呢?

  儒家一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而不称之为《小学》,是因为其中所讲之道都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亲民”意思是“使人们亲”,那么这个“使”的主体,自然还是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上层人士,古代把这个阶层称之为“士”。人民自身作为一个群体,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群氓”,这样说,并不是对人民这个群体的污蔑,“群氓”的定义是:聚集起来的表现为同质均一心理意识的人类群体,他们拒绝理性而复杂的思考,对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只简单地选择两个极端,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有人会反对这个说法,说人民群众才是最伟大的,他们创造了一切,这句话其实也只能作为政治口号宣传一下,更合理的说法是,贤能之士也是从人民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但是当这些贤能之士从群众中脱颖而出,走到引领者的位置时,他们自身已经进入了“士”的阶层。所以说,指望人民自身,他们很难自我亲和,自我更新,还需要贤者来倡导,这从哪些是最落后的部落中,重要事情也往往要靠一些族长或者部落首领来裁决也可见一斑。这么一来,就可以说“亲民”也就成为贤者“明明德”施之于人民的外用。“明明德”不是空守着一个“明德”,使人民“亲”是“明明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在于他是通过唤醒其他一个在人数上占大多数的群体的“明德”而实现本身的“明德”的,有的绕嘴,大家可以细细体会。它使得儒家的个人修养不再局限于一身,而是推广到家国天下的全体人身上。这就是阳明思路所理解的“亲民”。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