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7)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上面这段是《大学》开头的一段话,阳明和朱熹之间的嘴仗,就是围绕着这段来打的。我之所以把这段话摆到这里,那是因为,不但这段话和现在我们要谈的内容有关系,而且和《传习录》中的其他章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首先表明了如下一点,阳明心学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也不是阳明先生本人天才般的独自创造,而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在阳明之前,已经有群星闪耀般的无数位儒家学者在这里薪尽火传地耕耘了近2000年,现在,火把传到了阳明的手上,历史注定,在这里,火炬手王阳明将要带着儒学的火种冲到又一个顶峰,一个至今我们也只能仰视,而无法超越的顶峰。那么传奇该从哪里开始呢?好的,朱熹,朱圣人,你,出列!就从和你单挑开始吧!

  不管各位对这段是怎么看,我个人认为,在整本《传习录》中,如果按照佶屈聱牙的程度来降序排列的话,这段可以荣登榜首,几乎到了无一字无来处的境界,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读之犹如天书,对于现代人们来说,界面极其不友好。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我们没必要被文段的表面所吓到,现在我们抛掉那些让人头大的有关引文来源的纠结。细看这段,文眼其实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新”字,一个是“亲”字。下面重点就谈这两个字。

  《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做,主要是讲正心穷理,修己治人的道理。《大学》开篇就谈到了三纲八目,三纲分别是“明德”、“亲民”、“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的核心是对人的塑造,修齐治平也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展开的。

  先从朱熹的视角来谈下,三纲“明德”、“亲(新)民”、“至善”中,“明德”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明明德”就是“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前一个“明”字是做动词用。“至善”是指“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自然如此,理该如此”可以看出这两纲都是从人的修养来谈的。所以,朱熹认为中间夹了一个“亲民”,主动亲近老百姓,好像是脱离了人的修养,又加上《大学》后文有“作新民”的提法,所以朱熹认为此处有误,就把“亲”字改为了“新”字,“新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也可以归类为人的修养,和其他两纲就浑然一体。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42)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