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24)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阳明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中庸》中说过‘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还没有‘尽心’。‘知天’的‘知’字就像‘知州、知县’的‘知’一样,指自己份内的事情,‘知天’就是已经和天合二为一了。‘事天’就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僚侍奉国君一样,必须恭敬对待,小心应承,然后才能没有过失,但是尚且天人一分为二,这就是圣人和贤者的分别之处。至于要求此心‘夭寿不贰’,乃是教初学者一心为善,不能以际遇的困窘、通达或者寿命的长短,就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管去修养此身的过程中以等待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命运,能明了困窘、通达或者生命的长短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不必为此而动摇了自己修养的心性。‘事天’虽然还是分自己和上天为二,但是已经看清‘天’就在自己前面。而‘俟命’就是还没有和天(命)见面,在这里等候一般,这就是初学者立志的开始,有个迎难而上、挫而愈勇的的意思在。而朱熹先生却把次序弄颠倒了,所以使得初学者没有个下手的地方。

  【解析】

  这一段和上面一段在文意上是连贯的,为了讲解的方便将其分开来谈。阳明此段的意思在上段的解析中已经谈到了,参看上段的解析即可,不再多言。只是有两个点需要特别说一下。

  第一,“善”字前面也曾说过,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善恶的“善”,心与事理的合一为“善”。

  第二,“俟命”中的“命”虽然翻译成天命,那也是因为找不到更贴切的字眼,但是现代人们说到“天命”,往往会往宿命论上去联想,这里需要分辨一下,“天命”不是在讲宿命论,这个东西很复杂,想讲清楚也很难,天命其实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阳明这段中所说的那种圣人可以和其合二为一的天命,是人通过主观的努力可以把握与掌握到的东西,这里所“俟”的“命”其实主要说的“天命”的这一部分。

  但是,还有“天命”的另一部分,阳明并没有在这段里点破,但是如果不说出来,就不是完整的天命。这部分“天命”是即使圣人也难以跳出的天地牢笼,对付着可以说成是“上帝的秘密”。

  举个例子吧,刚刚过去的3月11日是日本311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在地震或者海啸中遇难的人们,他们是无辜的,但是,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无论好恶贫富,都难逃一劫,这种突发事故,以目前人类的能力既无法预测,也无法完全躲避,人类所有的知识与智慧在这种天灾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即使圣人,在这种天命面前也难逃劫数。

  天命的这一部分,使得整个人类的生命都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因也在这里,儒家是一种刚健的、向上的、奋发的学说主张,对于人力之外的事物,一向是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这种“存而不论”却并不能被理解为一种对现实世界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而是一种“先尽人事,后信天命”的谦卑中的奋进与不屈,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整个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精髓之所在,或者说,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用这八个字一言而尽,这里所说的“天命”正是上面所说的“天命”的另一部分,因为阳明言之未尽,故补充到这里。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