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阳明又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接着就是举例子“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里说的“知”是心的本体,实在是一个“原概念”,什么是“原概念”呢?这是我自己创造的一个词,因为在现有的词汇中我找不出该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在物理学中,我们学过,人在探索构造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时,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无法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当然后来人们发现原子还不是最小,原子中还有质子、中子、电子等东西,但是原子作为描述最基本构成微粒的概念被继承过来,人们在说某些最基本的分无可分的东西时,喜欢说“原某某”,我的构词就是从这么个意思来的。
“知”作为心的的本体,确实是一个说无可说的概念了,人的心对外在和内在具有感知能力,这是人心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个本然如此,没法找出更多原因的功能,至少就目前人类的理解水平而言,对于人心为何具有感知的能力是无法做出更多的剖析的,所以我自己称它是个“原概念”。
对于人心的“知”的功能只能说这么多,但是需要明白,“知”的功能是阳明心学中一个核心的关注点,其他的一切都是以人心具有“知”的这个功能为基础才能展开的。接下来说的“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是指心在没有私意障碍的前提下,所能自然而然散发的良知。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阳明举的这三个例子都是偏于伦理方面的,那是不是说阳明心学就只是一种适用于伦理方面的伦理学呢?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是,至于原因,后面会谈到。
而“格物”之所以重要,就因为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这些障碍让人们本来就具有的良知灰暗不明,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
性恶论与性善论
阳明心学和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探讨阳明心学的过程中,不得不讲一下性善论和性恶论,下面的内容主要来自百度百科,楼主经过少许剪裁,放到这里以供心学研习者参考之用。
孟子言性善,其立论根据在哪里?荀子言性恶,其立论根据又在哪里?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谈一下什么是“性”,人是天地所生成的,天地间所产生的万事万物也是各自得到天地的存养而存在的,人作为天地所生成的万物之一种,自然不能外乎天地之理,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可见,“性”也是一个“原概念”,和上段提到的“知”一样,是一个本然如此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