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26)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说完了“物”字,接着往下看,“《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现在终于涉及到阳明心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名词“格物”了,“物”字我们前面已经讲了,现在要讲“格”字了,欲知后文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09

  【原文】

  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①’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又曰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②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

  ①大人格君心,《孟子》中原文是“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②孺子入井,出自《孟子》,原文“今人怎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译文】

  阳明先生又说:“‘格物’的‘格’字,就像《孟子》中的‘大人格君心’的‘格’字一样,是革除心中的‘不正’,以保全心的本体的‘正’。只要是意念所在的地方,就要革除心中的‘不正’以保全心的本体的‘正’,这样就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这就是‘穷理’。‘天理’就是‘明德’, 穷理就是‘明明德’。”

  阳明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看到父亲自然知到孝顺,看到兄长自然知道敬爱,看到小孩落井自然会产生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不用外求的意思。要是良知的发动之处,能做到没有私意的阻碍,就是所谓的‘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的境界。然而在普通的人而言,不能做到没有私意的阻碍,所以必须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意,复全天理。在心中的良知没有任何阻碍,得以自由流行的时候,就是‘致知’,‘致知’就是‘意诚’。

  【解析】

  阳明说,“格物”的“格”字,和《孟子》中的“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格”字是一样的意思,先翻译一下《孟子》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大儒才能纠正君主心体上的过失”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到,“格”字是纠正的意思。

  “格”字“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看到了吧,“格”字不是格斗的意思,也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似是而非的推究的意思。“格”的意思是“将不正的给扭转为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格物”解释成这样了,将心中意识从偏倚的状态扭转到正道就是格物。将心中的偏倚状态的私意纠正掉了,所剩下的状态就是“存天理”,也就是“明明德”。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