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25)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原文】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译文】

  徐爱说:“昨日听到先生的教诲,也隐隐约约觉得功夫是这样。现在又听到您这样说,更加没有疑问了。我昨天早上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的意思,都是从心上说起的。”

  阳明先生说:“是这样的。身的主宰就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果心中的意在侍奉父母双亲上,那么侍奉双亲就是一个‘物’;如果心中的意在于事奉国君,那么事奉国君就是一‘物’;心中的意在于视、听、言、动,那么视、听、言、动就是一‘物’。所以我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中说的‘不诚无物’,《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的意思,而诚意的功夫,又全在‘格物’上。”

  【解析】

  这段谈到了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下面就谈谈这个“物”字。

  在认识阳明的“物”字之前,我们必须将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对“物”字的概念先抹去,在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教科书上,“物”就是物质,我们概念中的物质就是“独立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一词下的定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识的“物”。我不能说他的定义就是错的,但是正如老马自己所讲的那样,哲学家可以有多种方式来诠释这个世界。那么今天我们要走入阳明心学的世界,最好还是先把老马对“物”的定义先抹去。

  在这段话中,阳明说的已经很明白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纵然大千世界有森然万物,但只要没有进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称之为“物”,所以,有志于阳明心学的人,在我们踏入阳明心学的门槛之前,务必把这一概念先刻在脑海里,注意,我说的是“刻”,“刻刻刻”,不是随便的记住,这个“物”的定义没有记牢,后面的内容只会越看越糊涂。假如我这样说还不能加深你的印象的话,建议你把自己正在坐的椅子后腿摔坏,这样有助于加深你对这一定义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