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23)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按阳明的意思,他没有说朱熹的这种说法就完全错了,他认为朱熹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他说的这种“格物”之法是给谁用的?凡人和贤者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格物”,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浩如烟海,没有一个什么该“格”,什么不该“格”的标准,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格物”中去,这不正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吗?这也正是当年阳明“格朱子”累倒的原因之所在吧!

  而“圣人”这个一般在传说才能出现的品种,用这种方法格物是可以的,因为圣人的心体可以时时和天理保持步调一致,当圣人“格物”时,所“格”之物不用选择也可以恰中天理,没办法,人家本来就起点高,我们也不需要过于眼气他们。对于凡人和贤者,心中难免有私意梗堵,此时他们最需要做的是将心中梗堵的私意给“格”去,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般拿着一个外物就去“格”。

  圣人需要做的是“尽心知性”,这里用了一个“尽”字,请大家仔细玩味,不需做别的事,将此心“尽”了就行,这该是多么廓然大公的心体啊,除了圣人之心,谁敢夸此海口?对于贤者的功夫用了“存心养性事天”的表述,贤者的心要“存”还要“养”,这就需要下一些功夫了。而对于凡人,就是要“困知勉行”了。按朱熹对“格物”下的定义,要初学者就要“尽”此心去“格”外物,这不是太荒唐了吗?

  另外,对“格”字和“物”字,阳明和朱熹的理解也是分歧巨大,这个我们很快就要谈到,暂且按下不表。另外这段还提到了“精一”、“博约”等重要概念,为了不过多枝蔓,我们也没有详细探讨,后面自然会涉及到。

  007

  【原文】

  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

  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分上事,己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译文】

  徐爱问:“‘尽心知性’为何是‘生知安行’者的事呢?”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