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22)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解析】

  此段集中讨论朱熹和阳明对于“格物”这两个字定义上的分歧。阳明对“格物”这两个字的具体定义,接下来我们很快会谈到,这里我们重点探讨朱王的分歧之处。

  阳明说“尽心知性知天”,此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先说一下这些话是出自《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在这里,阳明将世间的人分为三种,按他的意思,可以称之为圣人、贤人、凡人。先说圣人这个品种,是比较稀有的,像孔孟周公以及阳明先生本人,可以归入这一类,大约是几百年才能碰到一个,这些人“明睿天授”,可以生而知之,在这里,你不得不承认,人在智商觉悟方面是有着三六九等的阶级差别的,哪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圣人,所谓的“生而知之”,并不是说这些圣人生下来就无所不通,如果这样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而是说这些人在认识事理时,有一种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可以在发挥本身固有天性的轻松状态下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凡人花十分努力掌握的东西,他们可以花一分力气就轻松掌握。但是由于这个阶层的品种过于稀有,对“生知安行”的讨论,理论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下面说到贤人了,这个就稍多些了,贤人在掌握事理方面,需要学,就是需要花些努力才能掌握事理,称之为“学知利行”。

  最后谈到了凡人,这是包括楼主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所处的阶层了,这些人就比较惨了,要“困知勉行”,必须去努力做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遇到苦难,勉力前行,还必须不以穷通夭寿而改变初衷,“不贰”指立志要坚定唯一,穷通夭寿是对人境遇的形容,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坚守志向的前提下,“修身以俟”,意思是人在修身砥砺品行时,必须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境来面对。“以俟”有待时的意思。

  这三种人到达“知”的难易程度不同,但是一旦达到了“知”,其结果是一样的,这其实就是后来说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原因,其实,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下功夫都要按凡人的那种套路来方行,这也是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之意。。

  朱熹对“格物”的定义就是“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可以看到,朱熹认为就天下的“物”一个一个来“格”,按照已知之理,慢慢“格”,到“豁然贯通”为止,就大功告成,这种说法对吗?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