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子夏⑤笃信圣人,曾子⑥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精一’、‘博约’、‘尽心’本自与吾说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训,未免牵合附会,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约’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可一言而喻。‘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⑦’事。朱子错训‘格物’,只为倒看了此意,以‘尽心知性’为‘格物知至’,要初学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①朱子“格物”,朱熹在《补注<大学>》中有“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②精一,见002节中注解③。
③博约,出自《论语》,原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理。”
④尽心知性,出自《孟子》,原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⑤子夏,孔子弟子。
⑥曾子,孔子弟子。
⑦“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中庸》中有“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译文】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的‘止至善’的教诲,已经感到功夫有了下手之处。但是仔细思考后,感到与朱熹先生说的‘格物’的定义终归不能互相印证。”
阳明先生说:“‘格物’是实现‘止至善’所下的功夫。既然知道了‘至善’,也就知道‘格物’了。”
徐爱说:“昨天用先生的教诲来推想‘格物’的说法,似乎也能懂得大概。但是朱熹先生对‘格物’所下的定义,在《尚书》中的‘精一’说法、《论语》中的‘博约’说法、《孟子》中的‘尽心知性’说法都能找到证明其定义的证据,(先生您对‘格物’所下的定义的证据在哪里?)所以,心中还有疑惑之处。”
阳明先生说:“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然不错,但总不如‘反求诸己’来得真切。现在既然你心中还有疑惑,又怎么能拘泥于旧说,而不反求于自身以求允当呢?就像朱熹先生也尊重崇信程颐先生,但是到了对于程颐先生的说法无法明了于心的时候,又何尝盲目信从呢?‘精一’、‘博约’、‘尽心’这些说法本来和我的学说相吻合的,只不过你没有想通罢了。至于朱熹先生对于‘格物’的定义,未免牵强附会,不是‘格物’的本意。‘精’是‘一’的功夫,‘博’是‘一’的功夫。徐爱你既然明白了知行合一的说法,这里可以一句话就能领会了。‘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做的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的人做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的人做的事。朱熹先生定义错了‘格物’的意思,原意在于弄颠倒了次序,把‘尽心知性’作为‘格物知至’,要初学者去做那‘生知安行’的事,如何能做得来?”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