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23)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一个问号。

  “觉知”这两个字就要面临如此大的考验,可能会吓倒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在“知”对善与恶的判断上,绝大多数情况是不用如此纠结的,上面举的例子都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例子。而且对善与恶的判断还有一个认识的层次的问题,对于修习者,最初只要把自己已知的善与恶处理好,就已经是踏在自我完善的康庄大道上了。关于这一点的具体谈论参看第056节。

  在“扩充善”和“遏制恶”这两个不同的处理环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执行力的问题,在“觉知”进行了正确的判断之后,“善”扔到那里不去扩充,“恶”包庇在那里不去遏制,使得“觉知”的正确判断也变得毫无价值,这就是活在自己旧有的壳子里,不肯日新又新,积极向上做一个大写的“人”,其病在一个“懦”字,疗此病的药方是一个“勇”字。

  063

  【原文】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

  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译文】

  陆澄问:“好色、好利、好名等心思,固然是私欲,像闲思杂虑,为什么也叫私欲呢?”

  阳明先生说:“闲思杂虑毕竟也是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产生起来的,只要自己寻找它们的根源就可以发现。就像你心中肯定知道没有做抢劫偷盗勾当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种念想。你要是对于货、色、名、利等念头,全部像不做抢劫偷盗勾当的决心一样坚定,都消灭了,只剩下清清静静的心的本体,看一下还有什么闲思杂虑?这就是所谓的‘寂然不动’,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自然会‘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解析】

  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去麦田里拔草。草是麦田里非麦类植物的统称,有好几种,其中那些外观和麦苗区别大的很容易辨认,也是我比较喜欢拔的种类。但是有一种草长的和麦苗很相似,只有有经验的人才能分别清。当时自己也小,来地里干活的次数也不多,老是分不清到底是草还是麦苗,于是只敢捡那些容易辨认的草来拔。

  这里陆澄说的“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就是那些外观容易区分的草,闲思杂虑就是那些和麦苗长得相似的草。但再相似,也终归是草,它们只能结出草籽,而不会抽出麦穗。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