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原文】
问志至气次①。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②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③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①志至气次,出自《孟子》,原文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②极至、次贰,志至,非至于极之谓。气次,非气居第二位之谓。
③告子,名不害,孟子时人。主性无善恶,生之谓性。又主仁内义外。
【译文】
有人请教阳明先生有关《孟子》中的‘志至’和‘气次’的问题。
阳明先生说:“这是说志向所达到的地方,气也会达到的意思。并不是(朱熹先生说的)‘志’是大哥,‘气’是小弟的意思。‘持守志向’,那么养气也自然而然在其中。‘无暴其气’,自然而然也就持守住志向了。孟子为了矫正告子理解上的偏颇,所以采取二者都要照顾到的方式来讲。
【解析】
先排列一下这一段涉及的关键词,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也有新面孔,“志、气、告子”,不多,只有三个,其中的“气、告子”是首次出现,先让我们对这两位新到的嘉宾致以欢迎的掌声。
“志”虽然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并没有给予过明确的定义,按照东汉赵岐的注解“志,心之所念虑也”。另外朱熹也说过“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的话。“气”比较难讲,可以理解为在人的生理基础上所焕发的生命力,可以看到“气”这个东西是比较飘渺的,是个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概念。
按照《孟子》中的原文,“夫志,气之帅也。”朱熹先生对于“志”与“气”按照大哥与小弟关系的排列应该没有问题啊!况且朱熹的观点基本还是《孟子》中的原话意思的表述,按说阳明再瞄准这个问题来搞翻案难度很大,你阳明先生的“武功”再高深,同时面对孟子和朱熹两大顶级“武林至尊”的联手,虽然展示出的亮剑精神让你的粉丝们热血澎湃,但是澎湃过后的粉丝们也会产生冷静后的疑虑:王先生的胜算又有几成呢?他到底该如何出招呢?阳明先生沉默不语,低下头抚摸着腰间的飞刀,在他身后漫天枯叶乱飞的背景下,两面分别写着“朱”和“孟”的两面杏黄棋在迎风招展。
我们先给点时间让阳明先生抚摸下“例无虚发”的飞刀来完成热身。现在来介绍第二位嘉宾,告子先生。告子先生和孟子是同时代人,据说曾在孟子门下学习,善辩,但是在和孟子在探讨人性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孟子主张性善论,但是告子认为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与不善”。告子和孟子之间的恩爱情仇,主要集中于一个主张“性无恶无善”,一个主张“性善”,但是说起来话就长了,为了不喧宾夺主,这里就先对他们二人的恩怨点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详谈。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