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自高,出自《二程外书》,原文是“圣人之教人,俯就之若此,犹恐家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圣人之言,必降而自卑。不如此则人不亲。贤人之言,必引而自高。不如此则道不尊。”
②三光,日月星。
③九地,中国古代往往以“九”代表数的终极,九地,即地的终极,即地底的意思。
④大而化,语出《孟子》,原文“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
有人问:“程颐先生说的‘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这样说行吗?”
阳明先生说:“不是这样。这样说就有点装了。圣人就像天,无处而非天,日月星的上面是天,九层深的大地下面还是天。天何尝降低自己而让自己处于底下的位置?这就是《孟子》中说的‘大而化之之谓圣’。贤人就如同山岳,保持他的高而已。然而百仞高度的山不能硬拉伸到千仞,千仞高度的山也不能拉伸到万仞。可见贤人未尝引而自高过,引而自高就是在装了。
【解析】
这段中的“伪”字,我翻译成了网上比较流行的“装”字,这个意思大家都比较了解,而且翻译成这样我觉得还是比较传神的。
先说下程颐先生说这些话的背景,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大意翻译一下,孔子谦言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鄙夫(鄙夫指那些粗钝没有文化知识的人)向我请教,我对他所请教的问题一无所知,也就是尽力提撕其所问问题的来龙去脉(而让其自己开悟)罢了。
孔子这里主要是表明其对于求知的态度,世界上具体的问题千千万万,孔子这里承认了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但是有一点他是能的,这一点就是人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具体的问题就像鱼,孔子无法给你鱼,但是他会教给你打渔的方式。这正是孔子被尊为圣人的原因之所在。
孔子对于鄙夫的问题,采取的方法就是,启发鄙夫对自己所提问题的前因后果进行自我探索,用鄙夫自己所能理解的程度让他们自行思考解决。孔子在这里做的工作,更像我们现代所说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说是扮演心理干预师的角色。
于是,程颐对孔子的这段话就这样理解,他说,你看,孔圣人对于鄙夫的问题都竭诚开导,他就开始揣摩孔子的心思,孔子“俯就”于鄙夫,就是怕回答问题如果用语太高深,难以与鄙夫进行顺畅的沟通,“犹恐家人以为高远而不亲也。”这里的“家”是通假字,通“假”字,意思是犹恐给人以谈论的过于高远过于学院派的印象,从而导致鄙夫不肯亲近于你而讨教。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