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31)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正是因为“静”不可执,“静”像个泥鳅一样,你如果用手抓,它肯定滑掉。所以伊川只让人在“涵养省察”上用功。举个例子,人的刻意求静就像你在地里种了一颗花儿的种子,然后你每天又刨开土去察看种子到底发芽了没有,你这样刨来刨去地折腾,使得本来要发芽的种子也会夭折于未萌。所以,伊川说,不要天天刨土去看种子,你只要按时浇水施肥(涵养省察),种子自然会发芽进而茁壮成长。

  那么再来看下延平说的“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又该怎么讲呢?在第038节,阳明在讲修心的次序和方法,其中对于初学者适用的修习方法就是“静坐”。延平这里说的“教学者看未发之前气象”就是这种初学者入手之处的功夫。阳明当时的原话是“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这种静坐所追求的境界也是“静”啊,和伊川所说的“不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中所说的“静”的境界有什么不同吗?

  有很大不同,延平这里说的“静”,是通过“息思虑”这种途径实现的,就是通过把心中的私心杂念用主观的克治之力克治掉实现的,这是初学者求的“静”,但是伊川和阳明所说的“求中”和“气定”所产生的“静”,却是在心体的修习上有了一定的成效,然后又想刻意去“持守”这个“静”。所以初学者“息思虑”的求静,因为适用的对象和时机都是对的,所以没有问题。而静中再去求静,就像是数学中说的在负数前面再加一个负号,那就成了与原来相反的正数一样,也就是欲静反而动了。

  067

  【原文】

  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①,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平时无有喜怒之心,至其临时,亦能中节,亦可谓之中和乎?”

  先生曰:“在一时一事,固亦可谓之中和。然未可谓之大本、达道。人性皆善,中、和是人人原有的,岂可谓无?但常人之心既有所昏蔽,则其本体虽亦时时发见,终是暂明暂灭,非其全体大用矣。无所不中,然后谓之大本;无所不和,然后谓之达道。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①中和,出自《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阳明认为,“中”、“和”这些东西就是人性中善的体现形式,善是人所固有的,那么“中”、“和”自然也是人所固有的。然后就说“常人之心有所昏暗蒙蔽”,所以“中”、“和”的显现也是时隐时现,这些话都是阳明前面反复说过的,无非他前面是将“中”、“和”这些东西换成了名叫“良知”的马甲来称呼。虽然重要,但也没有什么新意。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