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32)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大本”与“达道”说起来就是这样,但是实现起来是非常难的,阳明说,“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诚”到了至处,具体体现就是时时处处此心都纯然于天理,这种境界,连阳明自己在给自己友人的书信中都说“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即使说起来是这样,鄙人若要严格要求此心时时处处纯然于天理,却依然做不到,不过暂且为诸位贤达陈述一下自己的见解罢了)”(《答伦彦式》)虽然有阳明自谦的成分在内,但是也可以看出,实现“大本”与“达道”在心体修养的道路上是多么难,但是道理就是这样,却也不得不这样说。

  068

  【原文】

  曰:“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

  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

  曰:“何者为天理?”

  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曰:“天理何以谓之中?”

  曰:“无所偏倚。”

  曰:“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

  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

  曰:“偏倚是有所染著,如著在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上,方见得偏倚。若未发时,美色、名、利皆未相著,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

  曰:“虽未相著,然平日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原未尝无,既未尝无,即谓之有,即谓之有,则亦不可谓无偏倚。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

  【译文】

  陆澄问:“我对‘中’字的意思还没有完全明白。”

  阳明先生说:“这须从心体上去认识出来,非语言所能讲明。中只是一个天理(与人心的合一)。”

  陆澄问:“何谓天理?”

  阳明先生说:“去除私欲,即可认得天理。”

  陆澄问:“天理为何称‘中’?”

  阳明先生说:“是不偏不倚的意思。”

  陆澄问:“无所偏倚,是个什么样的景象?”

  阳明先生说:“宛若明镜,全体晶莹透彻,丝毫没有污染。”

  陆澄问:“偏倚是有所沾染人的私意,例如在好色、好利、好名等方面有所沾染,方可看出偏倚。如果心中的私意未萌发,好美色、好名气、好财利的私心都未显现,又怎么知道有所偏倚呢?”

  阳明先生说:“虽未显现,但平素好色、好利、好名之心并非没有。既然不是没有,就称作有,既然是有,就不能说无所偏倚。好比某人患了疟疾,虽有时不犯病,但病根没有拔除,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必须把平素的好色、好利、好名等等一切私欲统统清理干净,不得有纤毫遗留,使此心中的私欲彻底廓清,完全是天理,才可以叫作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为天下之大本。”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