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17)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明白了这层意思,就可以理解阳明说的“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的道理,如果两个人的刀(心体都纯然于天理)都很锋利,虽然开始时一个人砍的是松木,一个人砍的是槐木,但是两个人换一下来砍,依然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良刀不择木”的道理,也就是“不器”的道理。至于说什么“患难,富贵”,也无非是把柴的对象换了一下,刀够好,都能一一应付。这里化用一个老套的广告词来作为结语:刀好,砍柴就好,砍啥啥开,心体倍棒,您看这个,阳明砍柴录!

  看到058,为了砍柴而磨刀,此说有待商榷。

  磨刀便是磨刀,没有柴砍,也只管是磨刀。固能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拨,潜龙也。

  -----------------------------

  为砍柴而磨刀,此喻和阳明所说为照而磨镜的意思类同。所说的藏锋待时的意思,好像讨论的问题还不是同一个层面,“藏锋”本身应该认为是“刀”之用,并不是“刀”之藏,因为“藏锋”是此心在有意的“藏”另一种在份量上更重的用,而不是藏此“心”,不知道这样讲是否合适,不当之处,敬请明示!

  059

  【原文】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时先生在塘边坐,旁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译文】

  “与其成为数倾没有水源的池塘中的水,不如成为几尺见方的有源头的井水,因为井水有勃勃无尽的活生生情的趣。”说这些话时先生在池塘坐着,恰好旁边也有口井,所以用他们来比喻治学。

  【解析】

  塘水虽多,却是死水,井水看似没有塘水广大,却常取常有,因为它有源头,阳明用这个比喻,说明人的心体如果没有主宰,就像池塘中的水一样,了无生意。

  “数尺有源之井水”其中的“有源”正应了古人常挂在嘴边的“为学须有本源”的话头。“本源”指的是归依、宗旨。阳明指的本源自然还是“良知”,这里无非是又把“良知”比作了常取常有,生生不息的井水,将井水和塘水并举而谈,是要讲明人的为学不是只要向外求广博就行了,关键还是要依照“良知”准绳立身处世。

  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名校高材生,却因为一些琐事而走上杀人的犯罪道路,从大众的观点看,这些受了几十年教育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可谓不广博。但是知识并没有教会他如何做人。

  有人说了,这只是极个别的例子,没有广泛的代表性,那我们再来说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大学生就业。大学苦读四年,却连工作都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工作,也会发现辛辛苦苦学习了十几年,拿的待遇还抵不过农民工。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