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16)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解析】

  “名物度数”在古代已经很繁琐了,在现代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名物度数”更是日益繁滋,各种稀奇古怪的行当也雨后春笋般的逐渐涌现。看一下大学中学科设置之精细,也就知道现代的人们对知识的研究是多么日细又细了。

  不同的行业差异是很大的,俗话有“隔行如隔山”之说。对于世界上浩如烟海的专业知识,阳明是这样看的,“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他强调在自家心体上用功,说来说去还是欲求物来能照首先需要镜子明那套东西,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换了一个探讨的角度。

  要注意的是,“自家心体”和“讲求名物度数”在这里是被作为一个东西来认识的。但是阳明又说“知所先后,则近道”,仿佛又是把“自家心体”放置到“讲求名物度数”之前,那岂不是又将其分为了两个东西了。这里不得不说,又是一个很容易遭到现代人攻击的学术“漏洞”,讲明这个东西也确实很让我挠头。

  现在我们用砍柴刀和柴来做比喻,用砍柴刀比喻为心体,“名物度数”比喻为柴,“讲求名物度数”也就是砍柴。当我们说到刀时,我们不说他是钢,是铁。而说是刀,“刀”这个名称命名的依据是根据它有“砍”的这个特性而来的,而“砍”的功能必须是有赖于其有“砍”的对象而存在的,现在我们简化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可以用“刀”砍的东西——这里我们将其简化为“柴”,那么自然就没有“刀”这个名称。也就是说,当我们叫出“刀”这个名称时,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刀所适用的对象“柴”,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必定有“柴”。这里再将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简化为砍柴,那么“修养好自家心体”就是磨刀的功夫,但是磨刀不是为了磨刀而磨刀,是为了砍柴而磨刀,为了更好的砍柴,先要把刀磨好,也就是说,磨刀的功夫应该在砍柴之前,也就是阳明说的“知所先后”,但是磨刀虽然在砍柴之前,但是,刀的真正价值的实现却并不能在磨刀上实现,而是在“砍柴”时实现。所以阳明说“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全然不理会柴,刀又有何用?

  有人反问了,你说来说去,好像还是将刀和砍柴分为两个东西谈哦?那不就还是“自家心体”和“讲求名物度数”一分为二吗?问的好,这里正是最大的玄奥所在,也正是心学中最大的难点所在。还用“刀”和“柴”来说明,一把刀静静的躺在这里,很锋利的一把刀。它现在躺在那里不动,如果永远不砍柴,我们可以说它是铁,因为它从来没有体现出过一个刀的存在价值,从“知行合一”的变体“名实合一”的角度看,刀在它的价值没有体现的时候并不能称其为“刀”,叫它什么呢?可以叫它是具有刀的特性的铁。但是,当这个刀在砍柴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刀就等同于“砍柴”,“刀”是名词,“砍柴”是动词,让人们相信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相等,确实有很大难度。只能这样理解,只有当刀在砍柴时,它才可以被称为是一把真正的刀,在砍柴这个动作没有反生时,“刀”其实不是刀,而是铁,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刀”这个东西和“砍柴”这个动作是共生共灭的,如影随形,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死。这样一来,就可以说刀就等同于砍柴,砍柴也就等同于刀。也就像是说心体也就等同于“讲求名物度数”一样。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