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不是讲逻辑学的,他的话从严密的逻辑学角度来看,是破绽百出的,这些地方也往往成为别人对他的学说进行诘难的漏洞。现在我们来看下这些漏洞在哪里,顺便帮他打下补丁。
在说“日、月、风、雷就是天,不恰当。”这句时,不恰当的地方在于,这里是抱着“天”的共性和天的具体表现形式(日、月、风、雷只能作为天的表现形式之一种)做比较的,就像上面说的“白马”不能说是“马”一样。而在“说人、物、草、木不是天,也不恰当”这句中,阳明又回到了不咬文嚼字的习惯性语言上来说,这里他又采信了群众性的说法,将“人、物、草、木”这些本来也是天的表现形式的东西说成是天,就像我们老百姓平时说“白马也是马”大多情况不会被认为是错的一样。阳明他老人家前半句还用“专家”的口吻说话,后半句就变成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立场,也难免众多粉丝们被他绕得云里雾里抓不住头脑了。这一点我们要首先搞明白。
但是阳明还嫌您不够晕,下面他又加了一句“道就是天”,不过也无所谓了,九九归一本来就是阳明先生的一贯作风,我们也基本适应了。“人由于各自囿于自己的一隅之见,认定道只是如此这般,所以每个人看来都不相同。”这些话都没有什么问题,重点还是落在后面,“如果懂得向内里寻求,明白自己的心体,那就无时无处不是道”,这里又让人往内里寻求,其意思还是我们前面反复讲过的讲求内明,求内在的纤尘不染,物来能照,前面已经讲过许多,不再赘言。
接着又说“ 从古至今,无始无终,又有什么异同?”这里又在偏重于讲道的唯一性和恒定性,侧重落在了“道”的独立性上。点睛之句在最后这里“心就是道,道就是天。了解了心也就了解了道、了解了天。”前面还刚刚在说“道”的唯一性恒定性这些看似独立客观的方面,后面立即就又把“道”和“心”打为一体了,如何解释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达呢?
在第034节,我们在讲“心”这个字时,曾经这样说过:天地万物公共之理从现在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请注意,这种所谓的“客观存在”是谁定义的?是山中的猴子还是森林中的大象,当然不是,仍然是人定的,当人用自己的心来描述和定义外在的“理”时,你本身必然已经不可避免的参与进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独立于心的“客观”。
你说世界上有“客观”,但是当你说“客观”这两个字时,却已经是你的主观的心在发出指令了,客观的东西一旦关涉到人,都会转换为主观的“物”,那么世界上的“道”自然也逃不脱人心的牢笼,看起来像是一个诡辩,却可以从逻辑上证明其永远成立。须要注意的是,阳明这里说的“了解了心也就了解了道”,他说的心当然不是我们医学意义上说的“一团血肉之心”,他这里说的心是人的主体直觉,涵盖对内在和外在的感应,心的内容是感应,他所感应的不是真空,而是“客观”的“道”的投射。也就是说构成“心”的内容的东西是“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能将“心、道、理、性、天”等等这些让人犯晕的名称统统称之为一个东西。关于这里的玄奥之处,后面还会反复涉及。这里也就点到为止。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