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一段中的“道”字,却正是阳明思想和唯物主义产生交集而发生碰撞的一个例证。“道”字在这一段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和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定义类似,即强调“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因为阳明说了“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这里很明确的把“道”和“人之所见”分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谈,喜欢玩“综合法”的阳明终于给我们来了一个应用“分析法”的惊喜。
将“道”和“人之所见”分看谈,也就是承认了“道”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撇开《传习录》的其他章节内容不谈,但就这一段来说,阳明同志俨然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论者。那是不是说在这里阳明被唯物主义思想“招安”了呢?马克思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情绪,从坟墓中探出了头,用憧憬的目光盯着王阳明先生。
阳明用房间做比喻,得出的结论是房子依然是那间房,人对房间的认识有一个粗浅之分,但是令马克思伤心的是,阳明整个话看似都是在说房子的“能被意识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但是如果联系《传习录》中其他段落阳明先生一贯的主张,仔细揣摩其用意,他强调的重点还是在于“人之所见有精粗”的这种人的内心对外在世界的能动反映性上。这种情况犹如家长在批评自己那调皮捣蛋考试又没有及格的儿子,总喜欢说你看邻居阿猫阿狗怎么怎么听话,学习成绩怎么怎么好一样。听起来好像都是在表扬阿猫阿狗,但其实心里压根不是在关心阿猫阿狗,重点还是在于把自己的儿子调教好。
但马克思同志也不要过于伤心,您还是躺下吧,外面凉,请节哀顺变,因为您自己也说过那句至理名言:哲学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改造世界。(大意如此,不是原话)
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阳明也懂得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他自己不欣赏这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在第85楼,我们曾经谈到过一个和现在所讲的这个“道”字的意义几乎完全一样的“天”字,当时我说过阳明给予了这个类似唯物主义定义的概念只是投去一瞥而已,连一点深情的成分都没有,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瞥。
在当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指导领域,总是马克思同志的信徒占据着庙堂之上的高地,对戴着“唯心主义帽子”的阳明学说进行挤兑。举那个著名的“岩中花树”的例子,这个例子曾经作为批判唯心主义的样板出现在我们的政治教科书中。“岩中花树”的段落本来出现在《传习录》的后文,现在既然谈到,我们就摆出来分析一下。顺便为阳明先生平平反。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