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是: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其实,这一段那个友人的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他问的前提是“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我们须要知道,在阳明的思想体系里,“物”的定义是“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个情况很像是一个人指着猴子问是不是猴子一样,那得到的回答肯定是猴子。按照阳明定义,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是绝对成立的,如果联系我们正在谈的这一段,我会这样问阳明:“先生,天下有心外之‘道’吗?”我相信我们得到的是另一种回答,将“山中花树”纳入“物”的范畴,那肯定是“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果将“花”纳入“道”的范畴呢?按照我们在谈的这一段的语气,我们可以模拟出这样一个回答:花无所谓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株花树,人初看到,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看得细了,便枝叶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细看,连花瓣上的细纹,一一都看得出来,然只是这一株花树。按照这种回答,才能完整的理解阳明的思想学说,阳明知道有一个“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待山中的花树,但是他认为这种角度于人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对其采取了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但是他要在自己学说的范畴内来看待花树,说“心外无物”,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说的是错的。
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我质疑他们是否用心通读了《传习录》全文,他们只是断章取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乱给人扣帽子。太不公道了,阳明的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那些站在唯物主义立场的编者们至少在这个例子上,犯了“没有能用全面的联系的”方式看待阳明思想的错误,而“联系的”和“全面的”方式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反讽的是,宣扬唯物辩证法的人用一种违反了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方式“驳倒”了阳明心学的学说,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
将唯物论和阳明心学做一个比较,很像西洋画和中国传统画的比较,一个求形似,一个求神似。求形似的讲求“客观、中立,不掺杂一点人的主观意思。”求神似的讲求“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世界万物舍弃人的参与将毫无意义。求形似的特征是“科学、严密、却流于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求神似的特征是“贴骨贴肉,动关身心,一步一个坑,一掴一掌血,时时处处力量有处使,主意有处用,看似不严谨实则滴水不漏”,缺点是学说本身难于用语言文字明确描述,注重身心的实践,导致其传播困难。以上是我对这两种思想的比较,管窥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但两种思想孰优孰劣,我并不妄下论断,需要大家自行取舍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