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
【原文】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译文】
阳明先生说:“诸位近来相见时,很少提问,为什么呢?不用功的人,没有不自以为已经知道如何治学了的,认为只要遵循所知道的做就行了。却不知道私欲天天都在生长,就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就又有一层。而实实在在用功,就会发现(持心之)道无穷无尽,愈探索愈深,必使此心精粹纯洁没有一丝夹杂的私欲才行。
【解析】
《传习录》中的内容,以别人提问,阳明作答的居绝大多数,这段却是阳明见诸生少疑问,主动“开示”,先生诲人不倦之情昭然纸上。
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平时总被弟子们围着问这问那的阳明觉察最近几日没人向自己提问了。失落的阳明决定主动出击敲打一下这些“闷葫芦”们。
在反问过弟子们为何连问题都没有了后,没有等人回答,阳明就开始了训诫,“人不用功”这句中的“用功”当然是指的克制心中不正念头的克制之功。人没有在这上面用功,也只能生活在一种日久成习的习惯当中,此时所谓的循而行之,也只是行那些人最习惯知行,而不是依照良知而行。
源于人性固有的惰性,人很容易溺于旧习,犹如地上的尘土,一日不扫,便有一日的积累,日日不扫,月月不扫,成年累月下来,终归有一天你会懒得连笤帚也不想拿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荒弃了。但人若诚心诚意用功,就会觉得心学的大道,愈探愈深,一定要将功夫练到精纯方可。
南北朝时,慧能禅师和神秀禅师的一段公案,放在这里谈一下可以作为这段最好的注脚。当年,佛教禅宗主持弘忍大师打算从弟子中挑选一个继承衣钵的继承人。在其中两个徒弟才艺展示的PK中,慧能和神秀两个徒弟有两首相映成趣的禅诗流传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获胜的一方慧能禅师的诗,请看大屏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首超凡脱俗的禅诗,意境那是相当的高远,历来被文人骚客们所津津乐道,几乎成了禅诗的一个样板。再请看大屏幕,请导播将画面转到亚军神秀禅师的诗上: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通常的看法,都认为慧能的诗要比神秀的诗好,当年弘忍禅师也是这样认为,所以最终将衣钵传于慧能。但问题是,达到那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境界的,世间又有几人呢?在第006节,阳明曾经将人分为圣人、贤人、凡人三类,慧能的诗,适用的也只能是圣人这一类。至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修心过程,要适用于神秀禅师的诗了,而这首诗的意思,也正好和阳明这段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