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10)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身是菩提树”这句中的“菩提”是“烦恼”的意思,人有此身,即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心是明镜台”和阳明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心似镜的比喻是完全一样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的“拂拭”正是阳明说的“用功”,“尘埃”正是那些偏移了良知的私心杂念。

  镜要勤勤拂拭,保持常明可以朗照。这就是神秀的境界,也是绝大多数修习心学的人应该效仿的修习方式。而慧能的境界更像是直接把镜放在了“真空无尘”的外太空去,超凡脱俗是肯定的了,但其境界非我等血肉凡夫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拿着抹布擦镜子吧。

  所以,在我看来,这两首诗适用的对象不同,慧能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目标,而神秀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功夫。

  请教楼主两个问题:

  1、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这里的心是个体的心,还是全体人的心?我理解是个体的心,否则如深山中的花,我不见,未必其他人不见,不投射于我心,也可投射于他心,就得不出这样的论断。但把这个心定位于单个个体的心,似乎和我们的常识感受不相符,就是无法理解,为啥活生生的一棵树,我看到了,你没看到,就要说心外无此树。

  2、请教楼主天理是什么?在不知天理为何的初级阶段,怎么知道自……

  -----------------------------

  指教不敢当,只能就我所理解谈下,第一点,这里的心是个体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是针对个体的心来谈的,在帖子中,我已经再三强调了阳明心学概念中的“物”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物”是概念不同的,现代概念中所理解的“物”,更接近阳明所说的那个“道”字,阳明一旦提到物,如果不是特定文境,一般情况下是指的心物交融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事物”,所以用他所定义的“物”的概念来说“心外无物”,永远是无法驳倒的,这种不可驳倒性就像一个人的嘴永远咬不到自己的鼻子一样颠扑不破。

  现代理解的“物”字,指能被人的意识所反应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在阳明心学中,可以和这个概念有得一比的是“道”字,如果拿阳明心学的“物”字和现代概念中的“物”字相比,就像拿一只鸡和鸭子对比,然后又抱怨鸡为何不会游泳一样。

  第二点,“天理”就是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思想的三体融一,可见“天理”唯一不变的地方就是他的时时处处事事的恰好性,除此之外,天理没有任何共性,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的心体状态,只要做到他力所能及的恰好,就是切中天理。就想一个人拿着手电筒在黑夜走路,不要奢望一下子就可以看清所有的路程,只要能看清脚下的路,走一段,体认一段,只要一直走下去,终归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天理”也是在背景环境的逐渐明朗下而逐渐显现的,所以人需要发愁的不是不能认识天理,而是手边已经知道的天理却不能实实在在去践行。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