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38)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其三,“静是常觉而未尝无,动是常定而未尝有”,为了避免大家对这句的表述产生一种“谈玄学”的神秘感,我要掰碎了摊开了展示给大家看。

  先说“静是常觉而未尝无”这句,心的本体是不动的,这里说到了本体,该如何理解这种本体的不动,我不得不从现代的唯物主义哲学这里借点东西。按照唯物主义哲学,世间的客观规律和物质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那么我们前面说过,阳明说的“心”不是生理学上的血肉之心,而是以其所感知的对象而言的,心所凭藉而存在的更广大范围的天地之间的道,也就是唯物主义哲学所说的物质和规律。现在让我们暂时换用一种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谈论一下,天地之间的道是心所存在的根源,如果天地万物都不存在,人身自然也无处立足,更别说人心了。所以,如果说人心的本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那个“道”,这个“道”是静止的,这里说的静止是指道的恒定性而言的。这种相同规律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出现的稳定性表现就是“静”。这就是就心的本体而言是静的原因。

  但是人心不可能没有知觉,这个知觉所产生的本体虽然是“常静”的,但是知觉必须有内容,你说我就是可以做到“让心没有内容”,但此时,你心中的内容就是“把捉住此心没有内容”的那个念头,依然是有内容。有点绕嘴,请体验之。所以这样一来,说心的本体是静,但是“常觉”的功能使得心中常常有“物”存在,所以说“未尝无”。既然是“未尝无”,那就要“物来能应”,就是“常应”。

  再来说“动是常定而未尝有”这句,有了前面的铺垫,这句就好理解了,心动(这里指按良知而动)的依据是天地之间运行之道(而不是人心另外发明了一套“动”的准则,另外发明一套“动”的准则并且遵而行之,就是私欲了)而动,天地运行之道是有“静”的特点的(依据其稳定性,重复出现性而言),动是按照天地间那个“常静常定”的准则而动,而不是另有“动”的准则,所以说“未尝有”。

  阳明后面说“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他这里说的“理”虽然也是阳明式的依据于“天地之道投射于人心”而言,但后面又说“性原不动,理原不动”这个所谓的“不动”再挖掘深一点,根源还是天地之道的恒定不动的特点表述。“理”也好,“性”也好,不是人心自生自长的,还得以天地之道为准绳。

  这样一来,“集义”指人心“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常应”指心不能处于真空,谓之“常应”;“常寂”指心不能另立山头,而必须以“恒定不动”的天地之道为准绳,谓之“常寂”。这个“有事”指心能依理而行事,不是自我“创造”的事。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