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141)

阳明心学 kai 暂无评论

  ①义袭而取,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按照朱熹的解释是“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沿袭于外而得之。”

  【译文】

  阳明先生说:“现在从事我说的格物之学的人,大多还停留在口耳之上。更何况那些本来就是从事口耳之学的人,难道反而能真的从事于“格物”的学说吗?存天理克私欲学问的细微处,只有时时用力省察克治,心体在存养天理上的进步才能逐日显现。(比如)现在说话之间,虽然是探讨天理,但不知此刻心中在刹那之间,已经有多少私欲在心底泛起。其中还有暗中泛起而自己不能觉察的私欲,就算用力去省察尚且不容易发现,更何况只是空口白说,还妄想能全部知道吗?此刻只顾论天理,却将(已经知道的天理)放在一旁不去遵循,论人欲却将(已经知道的人欲)放在一旁不去克治,怎么能算是格物致知之学呢?后世的学问,做到极点也最多是一个‘义袭而取’的功夫罢了。”

  【解析】

  文意通达易懂,毋需多言,其中表达的“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著不循,讲人欲来顿放著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的意思,建议和第大家056节对照来看。现在特就该段的难点谈一下。

  阳明先生在这里又引用了孟子的“义袭而取”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很多人不容易懂的地方,在注释中我引用了朱熹先生的注解,尽管很多人对朱熹先生存有看法,但是他对很多儒家著作的注解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其作出卓越贡献的地方,同样不能抹杀。

  “义袭而取”中的“袭”字,是一时,突发的意思,那么整个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所行只是偶尔合于“义”就想要取得(养成浩然之气的结果)。这里主要是强调人在存养内心天理的功夫上的连贯性,前面我说过,就算再坏的人,也总会偶尔做一次好事,但是,这偶尔一次的好事并不能改变对他是坏人的定性。同样,人不能一贯地保持所思所行皆合于“义”,仅仅依靠一时一事的合于“义”就妄图“克己成圣”,显然是不现实的。

  孟子对“义袭而取”的养心方式,曾经举了一个“拔苗助长”寓言,这个寓言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我们通常对这个寓言的理解就是人不该急于求成,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情,当然这样理解也没有错。事实上,孟子举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说,培养人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其实就是阳明说的良知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像地里的禾苗在生长一样,地里的禾苗在生长,无声无息,却又日夜不停,没有一秒的中止,人通过拔苗而助其长,就是妄图通过一次性的集中式的努力,实现一种质的突破。这种违法禾苗生长规律的做法,不正像是人修养此心时的“义袭而取”吗?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