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没有条理,也足以看出是没有存养本心。”这句是阳明针对人的言谈而谈的,言为心声,说出的话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正是内心没有存养好天理的表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在理”就可以判断出他(她)的心这匹野马,到底是放逸在田野之外还是存养在栏中。
071
【原文】
尚谦①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①尚谦,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王阳明的弟子。
【译文】
薛侃问阳明先生,孟子说的“不动心”和告子说的“不动心”区别在哪里。
阳明先生说:“告子是人为地把持着这颗心,强制它不动;孟子则是由集义到自然不动。”
阳明先生接着又说:“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就是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解析】
先说一下“集义”这个词,按照朱熹的注解,“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而“义者,宜也”。那么就可以说时时处处做适宜的事情,就是集义。
在第066节,我们探讨过两种不同的“静”,这里告子的“不动心”,就像其中的一种静中求静,反而不静一样。本来此心已经不动了,告子又加了一层维持此心不动的功力,这么一加,即失却自然本色,成了自我强制的“不动心”。这种“不动心”其实已经动了。
而孟子的“不动心”,阳明认为是“集义”到自然不动。关于“集义”这两个字,阳明在他的《答伦彦式》这封书信中,有过解释,我们来看下原文“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者,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
我为什么引用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点明了“集义”和“静”的关系,而这里的“静”也就是孟子的“不动心”。从心的本体而言,是静的,这就是孟子“集义”到自然不动的原因。要完整理解孟子的“集义”,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讲。
其一,心的体是静,心的用是动。
其二,“动静”都是就心这一个东西说的,引导出“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君子之学不必刻意以求动静为准绳(初学者通过“息思虑”所求的静,也只是一时之用,可做一宿之眠,却也不可久居,若在“息思虑”基础之上又执着于“守住”一个静,就又成了“不静”的“动”了)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