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
【原文】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是如此否?”先生曰:“亦是。”
“只存得此心常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此心耳!”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译文】
有人问:“身的主宰是心,心的灵明是知,知的发动之处就是意,意所在之处是物。是这样吗?”
阳明先生说:“也是。”
阳明又说:“只要存养好这个心(时时中于天理),就是学。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想它有什么益处?只不过白白地放逸本来的心体罢了。”
阳明又说:“说话没有条理,也足以看出是没有存养本心。”
【解析】
对于“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是如此否?”这句,阳明的回答是“亦是。”之所以“亦是”是因为提问者这里说的“知”是心的“觉知”功能,这种具有监察性质的“觉知”功能,前文已经不止一次谈过,请大家回顾前文为是。
“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著为物。”这些表述,都没有问题,《传习录》前文皆能寻到与这里相印证之处。
下面这句“只存得此心常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此心耳!”说来也没有什么新意,其中所表达的“心要专注于当下”的观点,《传习录》前面的段落已经讨论得很彻底了,但《传习录》的编撰者还将这些内容重复的东西放到这里,难免给人以凑字数骗稿费的嫌疑。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种“注水猪肉”的情况愈来愈多,如无必要,楼主基本以一句“请参看××为是“带过,先给各位看官言明在此。
但是要注意“途放此心耳”这句,其中的“放心”的提法是孟老夫子的原创,指人的“放逸之心”,这和我们现代常说的“请您放心”中的“放心”的含义完全不同,需要特加留意。这种“放逸之心”楼主前文的一个比喻是“心如平原走马”,大家可以自行体悟这种境况。阳明认为人心跑到过去或者未来都只是放纵了心这匹野马,马要存养在栏中,才能致其力于有意义的地方。这个有意义的地方阳明认为就是“当下的天理”,也就是程颐说的“心要在腔子里”的意思。
这种尤其注重“当下的天理”的特色,正是阳明心学最大的“务实”的特色,《国际歌》中的歌词是“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如果换成阳明来唱,他一定会这样来唱“从来就没有什么过去也不要靠将来,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当下的良知。”不信天,不信地,不信鬼,不信神,依靠的只有当下的自己内心的良知,这正是儒家那种自强不息自助者天助精神的具体表露。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