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11)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措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由于丑恶已存在的缘故;而皆知何为能,才会訾议“不能”。有无相互依存而生,难易相对而言才成,长短相互比较才有,高对比于下才会有盈,高低音相配音声才可相和,前后相互跟随才有方位不同,这些“同出异名”的两方面共同构成一个对立统一体--玄的现象,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自然规律--玄律。

因此,圣人以一切顺从自然规律的方式处事,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教化众人,筹措万物而不自居创始人,不标榜自己的辛劳贡献,大功告成也并不以功臣自居。然而正是由于圣人的无争和不居恰好符合了永恒的玄律,反而使得他们的功名万世流传,永不磨灭)”。


所以,事情很明显,老子之所以会提出“无为”的原则,首先就是因为他认识到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性、普遍性客观规律,因而人类只能顺从它处事,而不能逆水行舟或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否则必然失败。“圣人”则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才会“居无为之事”,而不是自行其是。因此,老子的“无为”原则和概念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切都要顺从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自行其是,而不是什么无所事事的不作为或不胡作妄为。因此,他才会在后来进一步提出“为无为”的观点,明确告诉我们,无为不是不作为,作为还是一定要有的,只是这个“为”的方法是“为无为”,是一切按照自然规律而为,而不是自以为是和自行其是之为。

结合我们今天的现实来看,老子提出的这个“无为”原则的意义是多么正确和深远啊!要是他的后人真都能够依据他这个基本原则办事,能够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处事,那么,“大跃进”、文革浩劫等一系列人为灾难就都可以消弭于无形了,那将是中华民族多么巨大的幸事啊!

所以,把自己对于“无为”的错误理解和无知强加于老子,然后再加以驳斥、批判,这大概在2500多年前老子在世时就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通病了,以至于老子本人也不能不感叹:“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也令人不能不感慨要真正落实“理解”二字谈何容易啊!



2、守为上或后发制人


凡事以守中待动、进退自如、后发制人为上策,或者说采取守势原则,这是老子依据玄律而提出的又一处事原则和方法。如他在第五章指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视世间万物都象祭祀用的草扎狗一样;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如此,心无偏爱,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是否和风箱差不多呢?虚怀以待,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多闻博学,其数有穷,不若虚怀守中,进退自如)”。


在二十九章则又指出: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诸(这世界上的事情,有行就有随,有嘘就有吹,有强就有弱,有接就有堕,因而圣人总是要去除那些过分、过大、过多等极端性的东西)”。


这些也就是说,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此就有彼,有强就有弱等等,因而凡事都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而守中,如此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和片面性,才能进退自如、无屈无挠、有动则应、永无穷竭,这样,当然也就可以应对和处理一切问题和事情了。


把这个原则应用于作战,则可得出如下守势用兵原则: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对于用兵,可以这样说:我不敢先入为主摆好固定阵势去对敌,而总是因敌制宜随机应变,因而我自然不会贸然进攻一寸而是首先退后一尺观察以知己知彼。而这也就是说:对敌没有固定不变的兵阵,出击没有固定不变的手臂,兵器没有固定不变的种类,如此当然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自居无敌,自居无敌几乎让我的三宝丧失殆尽。所以说,如果兵力差不多,则义愤填膺的哀兵必胜)”。


也就是说,用兵以守势为主,守中待机,因敌制宜,后发制人,“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这就是老子的用兵之道。与先下手为强的主动进攻兵法相对比,老子的这种因敌而变、后发制人--当因变量而不做自变量的被动防守兵法似乎更胜一筹。当然,这种守势兵法思想与老子的“小邦寡民”、“有甲兵无所陈之”、“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等反战、反侵略思想是相一致的,也可以说只有以反战、反侵略思想为基础,才会提出这种以保家卫国而不是以贪婪侵略为主的守势用兵之道。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它才可能是真正有用和切实可行的用兵之道。


3、无私


无私,这既是老子提出的处事原则和方法,也是老子提倡的“圣人”品德,所以,它也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基本组成部分。老子在第七章指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地能久,而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是由于它们不只是为自己而生存的缘故,因而能得以长生。

所以,圣人由于能够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中领先,能够置身于生死之外反而能保全身存;不就是因为他无私吗?因而就能够成就其个人私利)。”


老子以天地能长且久的原因是“以其不自生”--不只是为自己而活着,“故能长生”为例,告诫大家必须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私与公或者说有私与无私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只有大公无私、只有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这才可能在处事时真正做到无私无畏、公正廉明,才可能真正把事情办好,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或者说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个人私利。例如,圣人就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退其身”、“外其身”,因此反而成就了其个人私利--“身先”、“身存”。因此,凡事不能以自己的私利为出发点,否则为私而私,必然身败名裂,效果适得其反。要想真正“成其私”,就必须“以其无私”为目标和出发点,这样,在实现无私目标的时候,自己的私利也就在其中同步实现了。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破解千古之谜----试论《老子》的思想体系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