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首先肯定了这番议论“大略也是”,定好基调之后,随即指出这番议论的毛病还是不能将‘道’这个东西一以贯之来讲。通过看这段之前《传习录》的相关章节,对阳明的这种调门我们其实是比较熟悉的了,凡是有人把道理掰碎了摊开了放到他面前,阳明先生必定马上施展“太极和面功”,捋起袖子,洒上面粉,浇上水,立马又揉成一个整体,并且还会边揉边说:“要注意团结啊,注意整体啊,不要搞分裂!”给人的感觉阳明像是一个“整体偏执症”的患者。
嘉秀同学的议论,所用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常用到的分析法,将事物的方方面面细细分割,然后再逐一比较,这种方法在现代的科技领域是用的最多的,是当代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思维方法。“整体偏执症”患者阳明当然用的就是千年一调的综合法了,现在我们来尝试着打开阳明先生的心结,看看他为何如此偏执于“一以贯之”的整体论。其实“一以贯之”提法的版权人是距离阳明约2000年前的孔子,阳明在这里依然是借用了孔子的说法。凡人的平凡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圣人的圣法是相似的,阳明和孔子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一致赞同“道”要“一以贯之”,为什么?
仅就王嘉秀的议论来说,阳明认为,无论是佛家和道家的出世而自修,还是儒家的积极用世。这个“理”是唯一的,自修之中含着用世,用世之中含着自修,是不能分割的。
为何说自修之中含着用世?自修之道,看起来是遗弃其他不管,只管自己,但是在儒家看来,“民胞物与一也”,意思是人与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同一的,我们大多只看到了这句中强调的是其他天地万物是和我自身同为一源,却忽视了其实这句的意思也涵盖了“人自己本身其实也是世界的物的一部分而已”这层意思。
在佛家和道家那里,他们好像是遗弃了世界只局限在自我关照的一个狭小圈子里,但是既然你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在儒家看来,佛家和道家在“只关照自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关照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那么,在儒家这儿的体系里,关照自己的自我修养也好,关照家国天下的兴亡也好,他们关照的都是同一个东西——物。从这个意义上,“道”必然是“一以贯之的”。同样的,“用世之中也含着自修”这句不用讲,相信大家参照前面有关章节讲的“事上磨”,也就可以明白了。
修佛与修道之人,人生志趣看似与儒家迥异,但是从细处看,佛家中人和道家中人不是也要吃饭、穿衣、住宿吗?从衣食住行这些最切近人的生活的方面考察,佛道中人与芸芸众生并无二致。人是动物之一种,修佛修道者也不能外此,动物的特点又在于其必须和本身之外的世界产生联系才能存活,就人而言,除去衣食住行不谈,你每时每刻必定要呼吸不止吧,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你已经是在和周围的世界产生联系了,所以,修佛修道者从微观角度观察,并不能完全“遗世”的。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