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监察权的“心体的主宰”我们姑且叫他“阳明良知”吧,孟子所说的那个“操则存,舍则亡”的东西我们姑且叫他“孟子良知”吧。虽然“阳明良知”看似没有“孟子良知”有力量,但是“阳明良知”确实是高于“孟子良知”的,为何?
“孟子良知”有存有亡,存时当然不必再说,但是,亡的时候,只有在“阳明良知”具有监察能力的觉知前提下,才有可能回归到“孟子良知”,此时唯一的好消息是“阳明良知”是昭昭常在的(全年无休),而不像“孟子良知”那样会消极怠工。但是那个回归到“孟子良知”的所谓的自我能动性,又是一个说无可说的原始概念,但是,它又是一个最最核心的概念,这个能动性就是孟子说的那个“操”的力量,而所谓的“舍”就是你放弃了“操”的力量就称之为“舍”。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现在请你举起你的右手,相信你可以很容易做到,那么这个能做到举起右手的指令之所以能发布并实现,就是那个千金难买的现在被我们称之为“主观能动性”的“能”字,也就是彭端淑文章中所说的那个“为之”所能发起的中枢指令区。
后面阳明说的程颐的“腔子”即是天理,他说的这个腔子其实还是“孟子良知”。人在腔子里,是存有良知(孟子良知),人离开了腔子,是失去了良知(孟子良知),但是,判断其是否在腔子里的东西又是“阳明良知”。那么在阳明先生的学说概念中,有没有可以和“孟子良知”搭上关系的叫法呢?有的,那就是“致良知”,在阳明的学说体系内,仅仅说良知,可以认为是“阳明良知”,人人具有。当说到“致良知”时,就是将“阳明良知”所监察到的东西按照顺应天理的途径去实现之,“致良知”就和“孟子良知”几乎是一样的概念了。
045
【原文】〕
王嘉秀①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穷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一截②。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③,有由贡,有由传奉③,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