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王嘉秀,字实夫,好谈仙佛,余不详。
②上一截,《论语。宪问》中有“下学而上达”语。“上一截”指“上达”。下文“下一截”指“下学”。
③科,由分科考试以入官;贡,由乡党推荐为官;传奉,由内官之安排做官。
④仁者见之句,语见《易。系辞上》。
【译文】
王嘉秀说:“佛门用超离生死来诱导人入道,道家用长生不老诱导人入道。其本心也不是把人往坏里带,终归到底,也是体现出了圣人(之道)的上一截,然而却不是入圣道的正路。当今做官的,(一般是)通过科举,(但是)也有的通过乡党推荐,也有的通过内官安排,同样能做到大官,(后两种途径)毕竟不是做官的正路,君子是不愿意这样搞的。道家和佛家到了极处,和儒家大体上是相同的,但他们有了(儒家的圣人之道的)上一截,遗失了下一截,终归不像圣人之道那样完整;然而那上一截相同的,也不能污蔑人家主张的不对。后世的儒生,又只是得到了圣人(之道)的下一截,分割了圣道的整体,失去了圣道的真义,流于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也最终不免落于异端的下场。有上述四种(流弊)的人终身劳苦,对于身心并没有分毫益处。反观那些道家、佛家中人,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而有所不及。今天学习(儒道)的人不必先排斥道家和佛家,且先坚定学习圣人之学的志向。圣人之学学通透了,则道家和佛家(那些不合理的意义)自然不攻自破了。不然,那些书呆子们所学的,恐怕还被道家和佛家中人所鄙视,这样反而想让佛家道家中人在儒家面前服气,不是太难了吗?鄙见如此,先生以为如何?”
阳明说:“你所说的大体上也对。但是说成‘上一截’和‘下一截’,也是人们看偏了才这样。如果说起圣人的大中至正之道,彻头彻尾,只是一而贯之,哪里有‘上一截’和‘下一截’的分别?正如《易。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普通人日常在用却不了解,故此(能通晓)君子之道的人很少啊。‘仁’和‘智’难道不是道吗?但是看偏了,就有毛病了。”
【解析】
王嘉秀是阳明的弟子,虽然跟着阳明学习心学,却也是佛家和道家的热心票友,好谈佛道。他在这里其实是发表了一篇拿佛道和儒家进行PK的议论。这里也可看到喜欢一争高下喜欢搞个排名的风气古已有之。
如果不看阳明先生后面的点评,只看嘉秀同学的这篇议论,确实也是无懈可击,文理斐然。发到微博上也肯定会引来不少心学粉丝们的围观和叫好。但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阳明还是挑出了骨头。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