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于是日又有省。
①郑朝朔,名一初,广东揭阳人。弘治乙丑(一五〇五)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②学问思辨,《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有必须要从(外在)事物上寻求的吗?”
阳明先生说:“至善只是让你的心‘纯乎天理之极’就是了。在(外在)的事物上怎么求?你说几个例子看看。”
朝朔说:“比如侍奉父母双亲,如何执行‘冬温’、‘夏清’这些具体步骤,如何才算是适宜的奉养,总要追求个章法,才称得上是至善。所以才有了《中庸》中说的那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功夫。”
阳明先生说:“要是只谈‘冬温夏清’的具体步骤,对双亲的适宜奉养,可以用一两天的工夫讲完,用得了什么‘学问思辨’?只有在‘冬温夏清’之时,让自己的心‘纯乎天理之极’,就非有‘学问思辨’之功不可!不然,将落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也要提倡‘惟精惟一’的训则。要是只讲求那些具体的步骤适当,就称之为至善,就像现在那些扮演戏子的表演了很多‘冬温夏清’奉养父母的套式,也可以称之为至善了。”
徐爱在这天又对先生的学说有了新的体悟。
【解析】
这段探讨的问题和上段一脉相承,还是在至善到底是在外物上求,还是在此心上求的这个问题上纠结。阳明先生让郑朝朔举个例子,朝朔又一次很没创意的提了孝顺双亲时的“冬温夏清”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当年在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造句,造句中出镜率最高的就那么几个人名,小红、小明、小强等等,一让造句,就是“小红×××……”。没办法,应试教育扼杀人啊。
看阳明此段,虽然读懂也很容易,但是总还是给人一种没能挠到痒处的感觉,至于你有没有,反正我是有了,所以为了透彻地讲明,我引用王阳明在给友人王天宇的书信中的一段话:
“‘譬之行道者,如大都为所归宿之地,犹所谓至善也。行道者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犹存心也。如使斯人不识大都所在,泛焉欲往,其不南走越北走胡几希矣。’此譬大略皆是,但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以天宇之高明笃实而反求之,自当不言而喻矣。”(《王阳明全集。文录》)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