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这段话对“至善”这两个字的探讨可谓是相当透彻了,原文也容易理解,我不再逐句翻译。将这段话理解了,也就理解了阳明这里要表达的意思。王天宇用行道做比喻,他说一个人要去大都这个地方,将到达大都比喻为“至善”完成,行道的人不辞险阻,决意前去,就像一个人存了欲去执行的心。但是如果这个人不知道大都在哪里,漫无目的的出发,还不走到爪哇国去?
阳明回复说,“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这里要知道,阳明对“存”字的理解和王天宇在这里的理解是有差别的,根据《传习录》后面的有关段落,可以知道,阳明认为“存”字是存养之意,“存心”二字中包含了贤者致良知的功夫,基本可以认为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功夫,而这里王天宇用的“存心”,其实只是“知”的一个最初始的步骤,可以比喻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立下目标。所以阳明认为,王天宇认为“决意向前”就认定是存心了,未免杀鸡用牛刀了,所以说其牵合附会。
阳明接着说“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阳明将“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上的“存心”标签撕掉,换上了一个“诚意”的标签,“诚意”是“至善”达成的第一个步骤,但的确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我们接着往下看,阳明又说“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
“审如此”这三个字莫要轻易放过,因为下面的话都是在“审如此”的基础上展开的,也就是说在“诚意”的基础上问去大都的路,准备路费,安排交通工具,都是诚意诚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步骤,是“诚意”之后自然而然的事情,或者可以说都是“诚意”的现实表现形式,不是说你下了决心就是“诚意”了,必须将决心用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体现出来,才算是真的“诚意”,所以说“皆有不容已者”。这里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如此详尽地说明,因为这里其实也是“知行合一”这个重要概念的表述,而“知行合一”又是阳明心学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概念。阳明说,如果你没有这些具体的准备程序跟上来,又凭什么说你是“决意向前”?而又向哪个地方前进呢?
阳明然后说,不知道大都的路而漫无目的前去,也就是心里想想要去而已,并不是真的要去,这样才会产生不问路途,不准备路费,不准备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真的要去,能这样吗,这是工夫切要之处啊。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