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个以科技突破作为时代进步标志的事件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徐爱所问的“忠孝仁义”的意味。相反,将“忠孝仁义”放置到绚烂多姿的“信息时代”的框架下,有那么一种将刘姥姥放置于大观园中的突兀与不协调。甚至还有人能从其中嗅到一种“酸腐味”
,太不合时宜了,过时了。这就是从现代视角对这段内容审视后的一般性评论。当代科技的进步又无一不是通过探索大自然的“理”而实现突破的,这明显又和阳明表述的“心即是理”背道而驰。阳明心学给人的感觉是伦理气味太浓,所论内容多是在谈人在伦理方面的修养。在这个注重科技与创新的时代,显得毫不适用。甚至有这样一种论调,近代中国没能在科技发展上与西方并驾齐驱,要归因于阳明心学的只注重人伦修养,而漠视探索自然之理上面。
综上所述,我们所表明的一切都对阳明先生这段的言论词极其不利的,审判席上的王阳明先生局促地低下头,抠弄着自己的衣角,像一个做错事的小学生正被老师训斥一样,坐立不安。楼主走上前拍怕阳明先生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喝口水,平息一下内心的紧张,下面我们接着谈。
阳明以孝道作为例子来阐释“心即理”的道理,如果考虑到阳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基本上是每个朝代都标榜的,自从西汉的董仲舒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后的每一个朝代,在政治指导思想上,基本上都是在提倡“忠孝仁义”的这么一个基调。这是历史时代性使其然,无可厚非。
虽然阳明在这一段恰好用“孝道”这个偏重于伦理方面的例子来解释“心即理”,而且《传习录》中关于伦理方面的描述又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却并不能表明阳明心学只是能在“伦理”领域一展身手。
在第上一节,我们探讨过“至善”这个名词,“至善”其实也就是“理”,当时我们对“至善”的定义是: 人心对事理的反映与本然如此的自然之理重合为一时,那个心之所止的点就是“至善”。可见,“至善”的“善”字,不能误认为是流于了道德判断上的“善与恶”的“善”,“至善”指心与天理相吻合的点,请特别注意了,“天理”是什么?“天理”实际上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哲学中讲的“真理、原理、规律”等等在人心的投射,那这些东西在没有投射到人心之时的存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字可以对这些描述进行通杀,这个字就是“道”字。“道”投射于人心就是“天理”,孤立于人心的存在状态就是“道”,这不是我个人杜撰的,在传习录的后面段落,阳明先生曾经亲口这样说过,后文我们会提及。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