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解版--第二十七章

道德经 kai 暂无评论

注:

第二十七章二

本义: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通述:

经过较正完善的车辙,不会在轨道之外留下辙迹(意为顺应规律办事);至善之语,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虚假私妄,因此不会留下什么把柄瑕疵瑕疵;真正善于谋略的人,是不会用竹码子去计算得失的;善于管理家院,就算不用关楗,盗贼也不会开门进来。真正能牵住人心的人,不用绳子,别人也不会想着要摆脱他(近意为,违背人的意愿,就是拿绳子捆人,也无法捆住对方,但要是顺应人的意愿,没有绳子捆对方,对方也不会想要摆脱他。)。

因此,圣人一惯善于救人,才会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一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但圣人救人的方式,是让每个人懂得自救,这样,天下才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让天下没有废弃物品的方法,是让每个物品发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会物尽其用,我们管这种方法,叫做袭明。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却失却了真正的智慧。这就是其中精深微妙的道理。

释义:

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数:计算。

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袭:覆盖之意。意为从正反两面去看问题

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图引:

这一章,章名为二,地为阴阳,为正反,为袭明。简言之,站在事物的不同方面,去发现规律,并按规律去办事。作者为了让大家明白这点,列举了很多十分有境界的事例。

世上最会说话的人,不是让懂得如何更好的语言修辞自己的语言,使得没有瑕疵,而是他说话的时候完全是自然真实的表达,才是没有瑕疵和把柄可言抓语言,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发现瑕疵。能用竹码子算得清的,都永远只是眼前的小得失,真正大的得失,是要去看清事物发展的方向,算好自己的策略,这些,是竹码子所无法做到的。

真正的盗贼,是用栓梢挡不住的,无论你将栓梢做得多结实巧妙。所以,你要做的是管理好家,让盗贼根本不敢进来。用绳子,无法永远的捆住一个,更无法让一个永远都无法离开,所以,真正能捆住人的方法,不是绳子。

作者层层铺垫,意在告诉大家,所有的事情,要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欲得而思舍,欲进而知退。在这些铺垫之后,作者抛出了要点。

圣人一惯是善于救世人的,但世人那么多,圣人一个个都去救,能救得过来么。那么,反过来想,圣人救世人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却是,圣人不直接救世人,而是把自然之道,人性之理告诉世人,让世人自救,只有这样,才天下无弃人,圣人让天下没有废弃物品的方法,是让每个物品发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只有这样,才会物尽其用。我们将这种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甚至相反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智慧,称为袭明。

在讲完袭明之后,作者继续补充举例,来讲解阴阳之道,二分之法。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道德经》注解版--第二十七章

喜欢 ()o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