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进入阳明学的“文”、“理”世界中,《传习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阳明将大量前人分开讲的概念归一来讲,当然他这样论述是为了阐明他的“知行合一”这一重要主旨,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例子。阳明中气十足的说了,“礼”就是“理”,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用当代语言演绎一下,“理”在具体事物中的表现的状态时下称为为“文”,然后又说“文”在隐微不可见时称之为“理”,总之是一个玩意儿。就像我们都知道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水在液体状态下叫水,在固体状态下叫冰,但不管怎么改变形态都是H2O。
然后说“约礼”就是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这是一个纲领性的要求,必须时时处处抓住不松,下面又说了,天理不是孤零零的存在的,必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然后就是举例子在什么什么上体认天理云云。这段很像我们现代哲学中学的理论要从具体事物中来,又必须落实到具体事物中去,如果将理论比喻为毛,那么具体的事物就是皮,皮之不存,毛将附焉?阳明论述的精华在“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这里实际上也点出了修养此心的功夫。最后阳明又说“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这个“惟精”和“惟一”,又有许多可讲的,后面阳明还有更详细的探讨,我们后面再谈。
【译文】
徐爱问:“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中说的‘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有弊病。”
阳明先生说:“没有错(就是有弊病)。心就是一个心。没有夹杂人的私欲的称道心,夹杂人的私欲的称为人心。人心若能持守正道即为道心,道心不能守正道即为人心,并不是有两个心。程颐先生认为人心就是人私欲,道心就是天理,语言表达上看分割离析,但是实际意思上却是对的。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道心,如此真正是把一个心分为两个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有以天理为主,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解析】
“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出自朱熹的《中庸章句?序》中,其意思很易理解,在朱熹看来,如果将人比喻为船,道心就像舵,如果船无舵,任其自由航行,那么就有时进入波涛,有时进入平流,没有定向,但是有了舵,就算进入波涛,也可以从容操纵,不至于有害。。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完全可以讲的通啊!
转载请注明:奇门网 » 开谈《传习录》王阳明心学精解(转载) 天涯